隱藏在圖像之中的美麗 閱讀照片的思考與啟發

「多拍多看」是學習攝影的不二法門,坊間有許多資訊教大家如何拍,卻鮮少告訴大家怎麼看,但其實只要越懂得如何閱讀照片,就越能從其他攝影師的作品中學到更多。當然這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夠解釋清楚的,藉由這個單元,編輯部希望帶給讀者一些啟發,並邀請沈昭良老師,談談他對「閱讀照片」的看法和建議。

瞭解其時空背景
看的照片越多,許多疑問也會隨之而至,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剛開始接觸各種大大小小的攝影展時,有時會看不懂某些照片在拍什麼、有什麼展出的價值?或者翻閱大師的作品時,納悶這些為什麼會成為經典?其實很多時候看不出別人的作品哪裡好,是因為不瞭解該作品的時空背景,以及作者在跟誰對話,因此欣賞一張好照片,常常與我們的年代、文化,以及對攝影這個媒介的理解都有關係。很多照片之所以成為經典,是有它的意義存在。

知名法國攝影家亨利‧ 卡提爾- 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其「決定性的瞬間」奠定了他的大師地位,雖然網路上也有人認為布列松拍得不怎麼樣,而從現代的觀點來看,很多人的照片的確也不會比他遜色,不過這些都無法撼動布列松的歷史定位,以及他在攝影發展脈絡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甚至我們可以從器材的面向來思考,以現在數位相機的自動對焦和高速連拍性能來說,要捕捉瞬間,本來就比布列松輕鬆好幾倍吧!除了時空背景因素,有時候是因為僅有單張照片所以無法理解它如何特別,必須透過系列作品才能完整呈現攝影師的創作理念。倫敦攝影傳播學院院長法爾‧ 威廉斯在《這才是攝影》一書中說到:「重複拍攝同一場景與人物,使得作品與最早拍攝的照片不斷地產生呼應或對照,或許每張單獨照片來看也是不錯的作品,但真正的力量其實來自於它們共同組成的整個系列。」

好照片會為自己發聲
既然要瞭解作品的時空背景,自然少不了文字的輔助說明,前陣子剛在台灣落幕的「普立茲新聞攝影獎七十年大展」,展出的每張照片都有一個故事,透過照片底下的文字敘述,讓我們對該張照片有更深刻的認識。另外,閱讀攝影師的創作聲明(artist’s statement),也能夠讓我們對作品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以知曉攝影師的創作理念。不過通常在看照片的時候,不太建議先去閱讀這些文字說明,因為主觀上被引導,會影響看照片時的思考和感受。

儘管可以藉由攝影師的創作聲明來幫助觀者閱讀照片,但最重要的還是影像本身,一張好的照片不需要任何文字解說即能抓住你我的目光,換句話說,照片必須為自己發聲。攝影師的創作聲明,通常是為了展覽或攝影集等有系統的公開發表所寫的,雖然能藉此引導觀者的注意力,不過在這數位時代,照片很容易就被大量複製,會以各種形式出現在任何地方,但攝影師的創作理念卻不見得會被一起轉貼,這時照片還能存在於眾人的記憶中多久,就還是要看攝影師的功力了。

行文至此,究竟好照片擁有那些特質呢?要談閱讀照片,這似乎是個無法閃躲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國際比賽得獎的照片中歸納出一些重點:獨特創新、具故事性、帶來視覺衝擊、能夠觸動情感、抓住精彩瞬間……等等;也有攝影師說,好照片應該是要能夠激發問題,而不是回答問題(raise questions, not an answer),好照片必須要能引起你的興趣,不管是讚嘆還是納悶,你停留在它上面的時間越久,攝影師就越成功。

上述這些都可以作為參考,並沒有唯一的答案,畢竟照片好壞除了牽涉到個人的主觀意識,依類型或用途來區分,其判斷標準也不盡相同。或許就如安瑟‧ 亞當斯(Ansel Adams)所說的:「There are no rules for good photographs, there are only good photographs」。

生命經驗與共鳴
有人說,一張照片公開發表後就不是你的了,它即有了自己的生命。因為觀者不同的人生經驗、個性、興趣及理解,看照片的重點就會有所不同,攝影師無法控制別人要如何解讀。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照片無法引起你的興趣,卻能獲得他人的共鳴,反之亦然。例如看到兒童攝影的照片,可能只會覺得小朋友好可愛,或是觀察到拍攝的技術層面,但對於有小孩的人來說,他會與自身的經驗連結,感受將會更加深刻、更不一樣。

羅蘭‧ 巴特(Roland Barthes)在《明室‧ 攝影札記》書中是這麼說的:「許多相片,可惜,在我看來都了無生趣。而那些在我眼中尚可存在的相片,大部分亦僅僅激起一種泛泛的、可說是禮貌上的興趣,但沒有任何刺點。它們無論討好或不討好我,都不能刺傷我,因投注其中的只有知面。」從觀者的角度出發,羅蘭‧ 巴特以知面(studium)和刺點(punctum)這兩項元素來探討攝影作品。

所謂知面,指得是依個人的知識及文化背景對影像加以解讀的情感,我們藉此可以瞭解影像所傳達的訊息,體會照片中出現的人事物。羅蘭‧ 巴特主張,藉由知面,可以誘發觀者的興趣,也幫助觀者指認攝影師的創作目的,而刺點,則是畫面中造成觀者內心劇烈震盪的一個細節,這個細節渾然天成,只是影像的附加物,不是攝影師刻意安排的,但卻能夠對觀者造成深刻的影響:「它從景象中,彷彿箭一般飛來,刺中了我」。

因此我們在看攝影展的時候,儘管一時之間無法清楚瞭解創作者想要表達的理念,但仍有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刺點,可能是畫面中任何具象、抽象的形體,觸動了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情感,這也是閱讀照片時的重大收穫和樂趣。不可否認的,自己的等級到哪裡,所看到的東西就在哪個水平,這不光是指攝影創作的經驗值,也包括自己的人生閱歷,畢竟欣賞好的照片不一定要會攝影,只要豐富自己的生活,就有機會從影像中獲得更多。

好書介紹
《這才是攝影》選出在各個領域、歷史上具代表性的80 名攝影師,經由倫敦攝影傳播學院院長法爾‧ 威廉斯的專業解說,重點式地闡述其作品的獨到及成功之處,幫助讀者瞭解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攝影精神和創作品質。

更多精采內容請參閱 DIGIPHOTO數位相機採購活用 NO.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