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財務、教育基金怎麼規劃? 吳淡如給新手父母的理財重點課
新生兒的到來是足以改變家庭現況的重大事件。升格新手爸媽要面對的是接踵而來的奶粉、尿布、保母費等龐雜的開銷。想要在通膨到來的時代養育孩子、實現財富自由,堅持與耐心缺一不可。理財專家吳淡如從訂立計劃、夫妻財務溝通到投資選擇,親授家庭理財的學問心法。
Lesson 1:規劃篇
一定要有錢才可以生小孩?
生活在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的年代,養育一個孩子所費不貲,讓許多人望而卻步。希望存夠錢再規劃生育的人不在少數,晚育更已成為普遍現象。「其實,問題不在於『有沒有錢』而在於『有沒有命』生小孩。」吳淡如一針見血地指出盲點。以自身經驗出發,堅持理財、經營生意與投資的她早就實現了財務自由,但卻到44歲高齡才生下大寶,讓她與孩子吃盡苦頭。因此,她直言自己是個反面案例。「可以告訴大家,當你財富自由的時候,通常應該是生不出小孩的時候。」
成為父母前,要預備足夠的現金流
「生小孩肯定不是可以心血來潮就下的決定。」孩子的到來會增加實際支出,但相應地,也會激發父母的責任感與拼搏心,有時反而能夠積累財富。吳淡如也表示,若家裡小有積蓄,夫妻倆是謹慎花錢而非坐吃山空的性格,生小孩其實不需要瞻前顧後。
如果擔心錢不夠,生育前可以先查一下生孩子基本的開銷、評估自己的收入能否負荷。更重要的是,生育前一定要準備足夠的現金流,而「足夠」的標準是兩人總開銷 x 2,再x 6,預留半年現金流以備不時之需。同時,家裡也不能只有一個經濟支柱。因為這相當於將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內,如果單一收入來源被切斷,經濟狀況瞬間就會變得岌岌可危。她更進一步指出,半年現金流其實是最低預算,最穩妥的做法是預留1年的開銷,確保即使發生意外也能支撐一段時日。
Lesson 2:家庭財務管理篇
夫妻財務溝通法則:分開管、經濟自主
生孩子是兩個人的事,在經濟上也要共同分擔。而在家庭財務管理中,夫妻價值觀不合並不鮮見。在吳淡如的統計中,金錢觀念相合的夫妻只有不到兩成,八成的夫妻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往往會被刷新三觀。她也窘迫地表示自己家庭財務也打理得不是很好,因為老公是個月光族,與她的金錢觀完全不同,家裡不時會偷偷出現一台車子。但吳淡如不會插手丈夫的生命樂趣,只秉持保有個別帳戶、不借貸、不為配偶作保的原則。因為「我一向堅持:連他媽媽都管不了他的事情,你就不要管!因為連她媽都管不了!」隨後更幽默安慰道:「你不是唯一,也不用歎息另一半的理財方式跟你不同,畢竟愛神丘比特又沒有在管帳本!」
談錢傷感情,放諸四海而皆準。由於見過太多新婚時一頭熱,離婚時為錢糾紛的案例,吳淡如強烈建議女性一定要保有經濟能力,即使是全職媽媽也要設法斜槓,賺取收入,因為開源比節流更重要。尤其有個月光族的另一半,或不會理財的原生家庭,更要投資自己,不要失去謀生能力。
家庭財務管理4建議
在家庭財務管理上,吳淡如列出以下4點建議:
1. 設立一個共同帳戶,有一個管家專用的帳本。
2. 從小孩出生之後就定期定額存基金或股票。前者因為比較容易扣款又比後者容易。
3. 有買房計劃的夫妻一定要有儲蓄計劃,另開一個買房金的帳戶,讓兩個人都看得到裡面的金額。否則買房計劃只會遙遙無期,因為租金就佔據上班族收入的絕大部分!如果沒有原生家庭提供房子住,五年內就會付掉百萬房租!而在這五年內很多縣市的房價已然漲了一倍。若結婚五年內沒有買房,通常也可能一輩子買不起房,除非中樂透特獎!
4. 房子無論如何要登記共有。雖然婚後的房子是推定共有的,但是萬一不小心被賣了也很麻煩。若婚前兩人有共同分擔買房費用,也記得登記共有,避免法律上舉證的麻煩。
月光族父母怎麼辦?還有辦法實現財務自由嗎?
有些新手爸媽是領固定薪水的上班族,又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世代。即使是雙薪家庭,結餘也並不富裕,更遑論存下一筆退休金或孩子的教育基金。如果你/妳也是月光族父母,可以嘗試從這4點著手改變:
1. 保有現金流
堅持「先存錢,再消費」的原則,先設定並扣掉儲蓄目標後再進行花費,強迫自己每個月至少存下收入的2成,才能存下投資的本金。
2. 長期投資
善用儲蓄購買基金或成長型的資產,零股或是繳房貸也可以。但在投資一道上,不要幻想可以低買高賣,獲得暴利,因為挑選買賣的時機點仍存在「猜錯」的風險。最有效率的方式是定期定額地長期投資,既不會錯過大漲,在大跌時也有分攤成本的機率。如果不曉得要買什麼,就買全台資金聚集量最大的ETF。
3. 可以適當舉債
有些買房一族是因為升息,房貸變高才導致戶頭沒有結餘。對此,吳淡如建議可以先不還本金,讓生活有喘息的餘地。一般通膨之後,債務也會貶值,適當地舉債用剩下的錢進行投資,反而能獲得結餘。
4. 回顧財務規劃
「我就是薪水又少又不會投胎」、「每次都衝動消費」,這些負面的信息會壓垮新手爸媽理財的信心,甚至為了逃避困難乾脆放棄理財的自主權,不利於積累財富。小資夫妻想要存錢,最好定期回顧帳本,了解固定的收入和支出,而不是僅為了記帳而記帳。唯有仔細審視自己的財務問題才能釐清緊急或長期的問題,並設定解決方案。
Lesson 3:保險、教育基金篇
買父母的保險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障
寶寶出生後可以進行基本的醫療保險投保,不少父母會選擇定期存保險金,幫孩子獲取更低廉的保費或轉嫁風險。但吳淡如反而認為真正需要保險的是作為孩子依靠的大人,她坦承自己從來不幫孩子存保險金。除了投保太多在孩子身上有道德風險問題外,以照顧孩子而言,要考量的是父母有什麼「萬一」,幫自己投意外險會更實際。至於儲蓄險,她認為其報酬率不一定跑得贏通膨的速度,不能視為投資。
教育基金用定期定額的方式存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了孩子未來能走得順遂,爸媽最關心的就是「教育基金」。吳淡如建議父母可以採用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存教育基金,因為股票單張價格更昂貴,等到存夠錢再買,考驗的是大人的記性。此外一般薪水階級的家庭每月能結餘下來存教育基金的錢大約在三千到一萬左右,也只能夠買基金。
她分享自己從孩子一出生就買一萬元基金,當時買的是大中華區,孩子八歲時就提領了三百萬,讓小孩成為了自己上海房子的股東。雖然已經領出來,但吳淡如仍沒有停止扣款。她強調幫小孩存教育基金最重要的就是耐心與紀律。「寧願是被動的、機械性的,也不要看感覺!」
投資小孩的未來,吳淡如教你這樣存!
想要為小孩投資未來,不能僅靠一時的衝動或運氣,而要仰賴長期的規劃、理性的選擇與不懈的堅持。吳淡如也提供下列建議,幫助新手父母存教育基金:
1. 遵循紀律,定期定額每個月同一天扣款,不要相信自己的直覺!
2. 投資與保險不能混為一談,選擇長期來說能與通膨抗衡的選項。如果購買區域型基金,選擇跟小孩一樣可能成長的區域,人口比較年輕的區域或國家。(總不會去買歐洲吧!)
3. 籃子越大越好,千萬不要買個股,因為個股的風險總是比較大!
4. 如果你的選擇正確,就不要怕一直跌,按照數學的原理,一直跌的時候你會買在比較低的成本,只要那個地區在一、二十年內有可能漲上去,你就會成為贏家!
5. 就算你停利了,也不能停扣!爭取複利作用,也就是巴菲特所說的滾雪球。
6. 盡量不要選配息的方式,因為剪一次羊毛等於花一次手續費,而且創造複利作用是要把配息再放進本金讓他利滾利,如果拿去花相當於做無用功。
Tips:存教育基金時,幫小孩開一個帳戶,而非掛靠在大人名下,對小朋友而言比較可靠喔!
完整內容請看:【嬰兒與母親 聰明理財】
Lesson 1:規劃篇
一定要有錢才可以生小孩?
生活在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的年代,養育一個孩子所費不貲,讓許多人望而卻步。希望存夠錢再規劃生育的人不在少數,晚育更已成為普遍現象。「其實,問題不在於『有沒有錢』而在於『有沒有命』生小孩。」吳淡如一針見血地指出盲點。以自身經驗出發,堅持理財、經營生意與投資的她早就實現了財務自由,但卻到44歲高齡才生下大寶,讓她與孩子吃盡苦頭。因此,她直言自己是個反面案例。「可以告訴大家,當你財富自由的時候,通常應該是生不出小孩的時候。」
成為父母前,要預備足夠的現金流
「生小孩肯定不是可以心血來潮就下的決定。」孩子的到來會增加實際支出,但相應地,也會激發父母的責任感與拼搏心,有時反而能夠積累財富。吳淡如也表示,若家裡小有積蓄,夫妻倆是謹慎花錢而非坐吃山空的性格,生小孩其實不需要瞻前顧後。
如果擔心錢不夠,生育前可以先查一下生孩子基本的開銷、評估自己的收入能否負荷。更重要的是,生育前一定要準備足夠的現金流,而「足夠」的標準是兩人總開銷 x 2,再x 6,預留半年現金流以備不時之需。同時,家裡也不能只有一個經濟支柱。因為這相當於將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內,如果單一收入來源被切斷,經濟狀況瞬間就會變得岌岌可危。她更進一步指出,半年現金流其實是最低預算,最穩妥的做法是預留1年的開銷,確保即使發生意外也能支撐一段時日。
Lesson 2:家庭財務管理篇
夫妻財務溝通法則:分開管、經濟自主
生孩子是兩個人的事,在經濟上也要共同分擔。而在家庭財務管理中,夫妻價值觀不合並不鮮見。在吳淡如的統計中,金錢觀念相合的夫妻只有不到兩成,八成的夫妻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往往會被刷新三觀。她也窘迫地表示自己家庭財務也打理得不是很好,因為老公是個月光族,與她的金錢觀完全不同,家裡不時會偷偷出現一台車子。但吳淡如不會插手丈夫的生命樂趣,只秉持保有個別帳戶、不借貸、不為配偶作保的原則。因為「我一向堅持:連他媽媽都管不了他的事情,你就不要管!因為連她媽都管不了!」隨後更幽默安慰道:「你不是唯一,也不用歎息另一半的理財方式跟你不同,畢竟愛神丘比特又沒有在管帳本!」
談錢傷感情,放諸四海而皆準。由於見過太多新婚時一頭熱,離婚時為錢糾紛的案例,吳淡如強烈建議女性一定要保有經濟能力,即使是全職媽媽也要設法斜槓,賺取收入,因為開源比節流更重要。尤其有個月光族的另一半,或不會理財的原生家庭,更要投資自己,不要失去謀生能力。
家庭財務管理4建議
在家庭財務管理上,吳淡如列出以下4點建議:
1. 設立一個共同帳戶,有一個管家專用的帳本。
2. 從小孩出生之後就定期定額存基金或股票。前者因為比較容易扣款又比後者容易。
3. 有買房計劃的夫妻一定要有儲蓄計劃,另開一個買房金的帳戶,讓兩個人都看得到裡面的金額。否則買房計劃只會遙遙無期,因為租金就佔據上班族收入的絕大部分!如果沒有原生家庭提供房子住,五年內就會付掉百萬房租!而在這五年內很多縣市的房價已然漲了一倍。若結婚五年內沒有買房,通常也可能一輩子買不起房,除非中樂透特獎!
4. 房子無論如何要登記共有。雖然婚後的房子是推定共有的,但是萬一不小心被賣了也很麻煩。若婚前兩人有共同分擔買房費用,也記得登記共有,避免法律上舉證的麻煩。
月光族父母怎麼辦?還有辦法實現財務自由嗎?
有些新手爸媽是領固定薪水的上班族,又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世代。即使是雙薪家庭,結餘也並不富裕,更遑論存下一筆退休金或孩子的教育基金。如果你/妳也是月光族父母,可以嘗試從這4點著手改變:
1. 保有現金流
堅持「先存錢,再消費」的原則,先設定並扣掉儲蓄目標後再進行花費,強迫自己每個月至少存下收入的2成,才能存下投資的本金。
2. 長期投資
善用儲蓄購買基金或成長型的資產,零股或是繳房貸也可以。但在投資一道上,不要幻想可以低買高賣,獲得暴利,因為挑選買賣的時機點仍存在「猜錯」的風險。最有效率的方式是定期定額地長期投資,既不會錯過大漲,在大跌時也有分攤成本的機率。如果不曉得要買什麼,就買全台資金聚集量最大的ETF。
3. 可以適當舉債
有些買房一族是因為升息,房貸變高才導致戶頭沒有結餘。對此,吳淡如建議可以先不還本金,讓生活有喘息的餘地。一般通膨之後,債務也會貶值,適當地舉債用剩下的錢進行投資,反而能獲得結餘。
4. 回顧財務規劃
「我就是薪水又少又不會投胎」、「每次都衝動消費」,這些負面的信息會壓垮新手爸媽理財的信心,甚至為了逃避困難乾脆放棄理財的自主權,不利於積累財富。小資夫妻想要存錢,最好定期回顧帳本,了解固定的收入和支出,而不是僅為了記帳而記帳。唯有仔細審視自己的財務問題才能釐清緊急或長期的問題,並設定解決方案。
Lesson 3:保險、教育基金篇
買父母的保險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障
寶寶出生後可以進行基本的醫療保險投保,不少父母會選擇定期存保險金,幫孩子獲取更低廉的保費或轉嫁風險。但吳淡如反而認為真正需要保險的是作為孩子依靠的大人,她坦承自己從來不幫孩子存保險金。除了投保太多在孩子身上有道德風險問題外,以照顧孩子而言,要考量的是父母有什麼「萬一」,幫自己投意外險會更實際。至於儲蓄險,她認為其報酬率不一定跑得贏通膨的速度,不能視為投資。
教育基金用定期定額的方式存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了孩子未來能走得順遂,爸媽最關心的就是「教育基金」。吳淡如建議父母可以採用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存教育基金,因為股票單張價格更昂貴,等到存夠錢再買,考驗的是大人的記性。此外一般薪水階級的家庭每月能結餘下來存教育基金的錢大約在三千到一萬左右,也只能夠買基金。
她分享自己從孩子一出生就買一萬元基金,當時買的是大中華區,孩子八歲時就提領了三百萬,讓小孩成為了自己上海房子的股東。雖然已經領出來,但吳淡如仍沒有停止扣款。她強調幫小孩存教育基金最重要的就是耐心與紀律。「寧願是被動的、機械性的,也不要看感覺!」
投資小孩的未來,吳淡如教你這樣存!
想要為小孩投資未來,不能僅靠一時的衝動或運氣,而要仰賴長期的規劃、理性的選擇與不懈的堅持。吳淡如也提供下列建議,幫助新手父母存教育基金:
1. 遵循紀律,定期定額每個月同一天扣款,不要相信自己的直覺!
2. 投資與保險不能混為一談,選擇長期來說能與通膨抗衡的選項。如果購買區域型基金,選擇跟小孩一樣可能成長的區域,人口比較年輕的區域或國家。(總不會去買歐洲吧!)
3. 籃子越大越好,千萬不要買個股,因為個股的風險總是比較大!
4. 如果你的選擇正確,就不要怕一直跌,按照數學的原理,一直跌的時候你會買在比較低的成本,只要那個地區在一、二十年內有可能漲上去,你就會成為贏家!
5. 就算你停利了,也不能停扣!爭取複利作用,也就是巴菲特所說的滾雪球。
6. 盡量不要選配息的方式,因為剪一次羊毛等於花一次手續費,而且創造複利作用是要把配息再放進本金讓他利滾利,如果拿去花相當於做無用功。
Tips:存教育基金時,幫小孩開一個帳戶,而非掛靠在大人名下,對小朋友而言比較可靠喔!
完整內容請看:【嬰兒與母親 聰明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