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加端醫療服務為全人類健康把脈

全球現行醫療體系,正面臨著在人力不足情形下的轉型及提升服務品質的壓力。由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日前所公布的2010年《世界衛生統計》來看,2000至2009年護理和助產人員平均密度比例最高的是歐洲地區,每萬人口55人;最低的非洲和東南亞卻僅有每萬人口11人。而在台灣,根據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聯合會的今年8月份統計,台閩地區護理人員領照人員為218,473人,但執業人數僅131,239人,實際執業率只有6成左右。這些統計正顯示由於護病比率過低而導致護理人員工時延長,影響醫療品質的問題浮現。

除了人力資源匱乏的問題之外,近年台灣全民健保的財務狀況並不好,該如何兼顧保持良好醫療品質與解決健保財務困難成為大家關心的議題。然而在討論全民健康議題時,是否只有二代健保的開源方案(漲保費),有沒有其他的節流方案或提升效率的方案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接著我們將到世界各地,了解美國、台灣、中國及澳洲,針對醫療基礎建設及人力資源分配,所提出的醫療照護創新應用服務解決方案。

美國的人口快速老化,已使得醫療照護出現供需失衡。據統計,現階段在美國醫院的加護病房病人中,有38%年齡超過65歲以上,到了2030年,老年人口占20%,耗用醫療支出將達50%。醫療照護供需比平均為1.5:1000,也就是1000位病人僅有1.5位醫護人員照顧。到2010年,有40%的護士年齡超過50歲,意謂著照護人力資源將非常缺乏。

美國加州巴爾的摩市有2位醫生提出創新的想法,於1998年設立VISICU 公司,以10年時間發展出一套電子加護病房(eICU)的遠距醫療觀察諮詢系統。這套系統好比是醫師的千里眼,在遠端的醫生可以同時監控不同地區醫院、不同樓層中的病患。其功能就類似都市交通控制中心管控都市道路交通狀態一般,透過監控螢幕的畫面,緊密地監控著所有車流量及交通狀況的資訊與狀態。


遠距加護病房服務 降低美國病患死亡率達25%

透過這套系統,eICU病情管制中心(值班中心)能夠監控所有病患、病房的資訊與狀態。藉由遠距值班中心站裡的螢幕,專業醫事人員可監控病患的診療過程、病情進展、病程記錄和重要的心跳、血壓等生命跡象。監監控人員在遠距值班中心站裡就能夠在遠處觀察到病患的病情,從而提醒在地醫護人員注意病人的任何問題。此一遠距監控打破時間、空間與人力的限制,發展並提供像是便利商店般不間斷的遠距監控與服務。

目前該公司每年監看全美30州共250家醫院,以及超過30萬名病患之病情,照護人力比高達1:120。其實際的成效,可降低病患死亡率達25%。由於其優越的成效,VISICU公司在2006年於NASDAQ上市後,2008年就被Philips公司以4億美金收購。目前已有超過100萬位病患為這項創新節流方案受惠。

不僅是美國,台灣人口也同樣面臨著老年化趨勢。根據內政部2009年統計,65歲以上高齡人口占總人口數突破10%,人口超過245萬人,20年後更將增加到500萬人。目前國內醫院的加護病房收費高昂、不易管理,加護病房病床數雖占醫院總病床數10%,支出費用卻達醫院成本的30%。此外,加護病房需要多種醫療照護專業人力協同合作,但也同時因任務繁重,面臨著人員短缺和高流動率問題(約在20%~30%)。國內重症醫療專業人力資源有限,人才養成非短時間內可達成,在趕不及人口老化的速度狀況下,屆時稀少的重症醫療專業人力資源在照護人力比拉大後,該如何維持一致水準的醫療品質成為一大挑戰。 台灣以中小型醫院居多,然而中小型醫院的IT人力與管理資源不足,也相當欠缺資深專業的醫師。此外,部分醫院朝向體系化發展,如長庚體系、北醫體系、彰基體系、署立體系、台大體系、榮總體系、聯新國際體系等,因為多分院的管理考量,必須解決整合、降低支出與有效控管等問題。


以雲端解決中小型醫院資源不足問題

針對這些醫療體系的管理問題,緯創軟體與資策會創研所合作,共同推動台灣專屬的智慧醫療雲端服務,目標以中小型醫院及體系醫院私有雲(Private Cloud)的IT委外服務與系統解決方案為發展範疇。運用雲端運算技術,「端」的部分是連結醫療儀器設備與醫院醫療資訊系統,而「雲」的部分是進行及時、海量的病患臨床資料收集與整合分析,提供完整與及時醫療資訊情報給醫療照護人員,及早發現問題,進行診斷治療。提昇醫院內病患病人安全,實現疾病預防,降低醫療支出之最終目標。

像是在執行層面,以往護理人員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進行記錄的抄寫,但如利用智慧醫療雲端服務,透過自動連線儀器蒐集病患資訊,並與醫院資訊系統整合,節省醫護人員的作業處理時間,使其可更專注地把時間花費在更重要的照護病患上面。在後台部份則可即時處理大量的電子病歷資料,並透過資策會創研所的臨床智慧醫療分析軟體,進行資料數據的整合分析與產生個人化的醫療分析建議。除了不會遺漏病情資訊外,更可支援醫師對大量病患進行即時與迅速地個人化病情分析。

在「雲端病況情報室」中,受過訓練的專業值班室人員,透過多螢幕的病患病情指標監控狀態,利用整合過的病情分析監控資訊。情報室裡就像是股票交易室一樣,有著多個螢幕,顯示來自於各個不同地方、病患、疾病、病情數值的相關資訊與分析數據。經過軟體分析與處理之後,專業值班室人員可以了解這些資訊所顯示的意義,如知道哪個地區、哪一家醫院、哪一個病床、哪一個病患、目前是哪個ICU病情指標,目前屬於病情轉好還是轉壞?若有病情變化時,應該通知哪一位人員對傳送過來的病情進行資料分析。

專業的醫護人員可透過系統獲得病患所有整合資訊與病情分析,在遠處隨時也可以在合法授權的安全管控與機制下,於雲端獲得相關資訊。如此一來,使得專業醫師可及時獲得最重要的病患資訊,並有效地提供醫療的專業諮詢建議。

創新服務將使得台灣專業醫療人員不足或是缺乏的地區透過遠距諮詢,獲得第二專家的專業意見,有助於對病患的病情掌控與處置;並能在夜間醫護人員最為缺乏的時段,提供不間斷的即時資料收集、整合分析與病情警示通知。如此一來,就不會因為醫療資源落後或是夜間醫護人員不足,而對病患的照護打折扣,使每個病患都獲得平等而良好的醫療照護服務。



《他山之石—中國篇》3年8500億人民幣 打造中國個人健康雲服務基礎

為了改善中國民眾的健康,中國衛生部自2008年起宣布推動「健康中國2020」計畫,首期3年計畫「2009─2011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就預計投入8,500億人民幣,強化5項改革措施,包括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基本藥物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和公立醫院改革等。對資通訊業者而言,可預期的是這些基礎建設及應用服務背後所隱藏的龐大商機。

曾經在1980年代就成功設計出超級電腦,成為美國《時代雜誌(TIME)》封面故事人物,在國際享有崇高地位的北京科為民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世卿,6年前到中國開始新的創業之旅,從2006年初開始大力推動中國醫療雲發展,解決中國民眾在醫療方面的三難:貴、煩、難;醫療費高為貴、重複檢查為煩、醫療資源不足為難;而這些都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所產生的問題。而地理幅員廣大、城鄉差距及醫院間的資訊互通,都是中國推動醫療均等化的困難所在。陳世卿的目標是打造出以醫療雲為核心,兼具商業及公益性質,讓所有醫療資訊互通的全民健康保障系統。

較為富裕的中國都會區,如上海和北京等地的醫療資源充足,從10年前開始,在單獨推廣醫院內部的醫療數位化上就已有一定成就,目前在推動的則是醫院之間彼此的資訊互通能力。為了拉近城鄉之間的醫療資源差距,陳世卿在河北、內蒙、甘肅等地已開始推動醫療雲的試驗服務,2010年開始更將擴展至山東、江蘇、四川、雲南、青海和新疆等地,以服務西部的農村及少數民族區域為主。

對於推動中國醫療雲應用服務的目標和步驟,陳世卿表示有4項重要推動標的,分別是醫院間的資訊互通、城市與農村共享醫療資源、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和建立全國性的健康保健系統。陳世卿的目標,就是建立起一個結合各級醫療體系的完善醫療雲系統,利用醫療儀器蒐集個人健康訊息,並將個人所有的就醫、用藥等資訊儲存於雲端,一輩子都能跟著人走。

這個跨越現有醫療體系界限的全國性個人健康檔案系統,對陳世卿來說,是真正能提高中國民眾健康水準的基礎建設。要在2020年達到這個夢想,陳世卿說明,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起醫院間的資訊互通能力,在醫院之間的病患資訊無法流通時,病患在轉診時必須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檢查相同項目,只為了取得差不多結果的檢測報告。陳世卿認為,必須以系統停止病患的寶貴診斷時間耗費,以及醫生及其他醫療人員的時間與檢測資源的無效耗用。

第二步則是讓城市和農村的醫療資源得以共享,弭平城鄉之間三級醫療體系(縣、鄉、村)的差距。透過ICT的力量,以遠距教學及網路資源共享人力及知識資源,以提升醫院和醫生品質。第三步是在制度面建立起健保互惠系統,讓人民有錢看病。這個新式的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與台灣同樣是由政府與民眾共同負擔,目前覆蓋率已近85%,讓大多數的農村民眾可以降低醫療費用的負擔。

透過前三個基礎,接著就是能夠達到陳世卿理想中殺手級創新應用服務,也就是第四步,建立起能夠達到預防保健目的及緊急救護目標,涵括所有個人健康檔案的健康保障系統。陳世卿強調,這是具有中國特色,能夠提供海量人口基本健康保障的一套系統。這套系統可以跨醫療體系,結合醫療儀器及村醫系統,讓所有人都能把個人健康訊息儲存在雲端系統當中。有了蒐集來的大量統計資料,就能夠統計出疾病的分布情形,協助政府進行特定區域或是特定季節的疾病預防或因應對策,建立健康預警通報系統。

對全球醫療體系的不足,陳世卿觀察,美國目前完全採市場導向,富人可以付高額享受頂級的醫療服務;中產階級的私人醫療保險費用提高,但品質服務並未以相同的水準提升;但美國全國則有將近3,000萬人沒有醫療保險,對健康的保障不足。再以加拿大而言,醫療保險涵蓋範圍廣泛,但是醫療資源有限,光排開刀,就可能要等上好幾個月。而台灣的醫療服務在偏遠地區仍嫌不足;同時醫院間的資訊尚未互通,也會造成醫療資源的重複浪費。這些世界各國的醫療系統和體系的不足之處,都形成了陳世卿推動具有中國特色之健康保健雲端系統的主要動力。


結合兩岸專長迅速整合及修改 符合中國海量市場需求

陳世卿強調,海峽兩岸應充分結合雙方專長,合作發展醫療雲,透過產學研用四個方向並行。台灣有著充沛的人才資源,具有「端」的製造優勢;醫院資源雄厚,醫療品質好;同時健保的系統也相當完善。不過台灣的區域小,施行起來較容易看到成效;應用到中國大陸的廣大區域時,中國就必須發展出自有的特色,以因應大陸內需市場需求。
針對兩岸合作的一些具體措施,陳世卿建議,在建立新的應用服務模式時,必須以應用創新為主,將技術先行整合,接著快速改良,配合實際需求儘快修改,待整合的設備包含生化感測器(biosensor,如血糖計等)、移動式工作站和伺服器等。入門的應用服務,整合的是小的筆記型電腦或移動工作站,加上雲端系統,用以管理與更新個人健康檔案,以及用藥記錄等等;而高階的應用服務,則是促進醫師的遠端會診,增加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


《他山之石—澳洲篇》匯集政府及產業力量 澳洲發展即時醫療決策雲服務

在推動醫療雲端服務發展上,澳洲政府則是透過具體協助及補助,計畫至少協助100家澳洲企業擴展與國際頂尖企業及政府機構的產業群聚和合作機會。其中「Health Track (醫事e化平台與遠距醫療)」更是在 2009年台澳ICT產業群聚計畫中首要推動合作的項目。該計畫目標在增強台灣和澳洲在科技產品、醫療健保以及服務業等方面的合作輸出。

澳洲行業集團國家商業發展經理Louise McGrath表示,台灣有全世界頂尖的ICT廠商,和由政府推動世界少有的成功全民健康保險制度,意味台灣是發展整合醫療產業和ICT的智慧醫療系統的絕佳場域。因此在澳洲貿易委員會(Austrade)所推動全球機會計畫(Global Opportunity Program)中,「台澳通訊科技產業合作(Australia-Taiwan ICT Cluster)」是澳洲政府8項未來重點支持產業之一。

其中積極來台找尋合作夥伴,成立於2000年的澳商ALCIDION,專精於整合ICT系統及分析醫療診斷數據。ALCIDION針對急診室需求,研發出「MIYA臨床決策支援、動態情報和複雜事件處理」雲端系統。ALCIDION執行長Ray Blight 說明,這套MIYA系統透過ICT設備,在第一時間內為急診部門中即時分析病患驗血結果等所有醫療數據。

醫院急診室通常會擠滿各種不同傷勢及病症的患者,而過往醫護人員必須自行整合所有病患的初步檢驗結果,再進行分析及診斷。對於分秒必爭和死神拔河的醫護人員來說,若有一套可以快速辨別病患所需診療狀態的系統,將能夠挽救更多的生命。

透過MIYA醫療決策協助平台的分析結果,將資料上傳到雲端,在醫療儀表板(Clinical Dashboard)上會將急診病患當下的狀態,以視覺化的效果,由紅色標記的緊急狀態、黃色標記的異常狀態,或是以綠色標記的正常狀態標誌,進行初步的判定及分類。讓醫護人員對於每位病患的醫療分析結果一目瞭然,可以立刻的對處於緊急狀況病患進行即刻的醫療處理,並延後次重要以及正常病患的醫治時間,不致於延誤搶救生命最重要的黃金時間。


省下救命的45秒 提升急診室醫療資源應用

除了可以透過視覺化的設計及判讀,讓醫護人員可以最快的速度為病患施以即時的診療之外,Ray Blight說,MIYA系統所配備的RFID無線傳輸設備,讓救人如救火的急診部門,包括醫生等醫護人員,在獲取病患的醫療數據等訊息時,可以再省下關鍵的45秒鐘。目前已有許多醫院運用內部的傳輸網路,讓包括X光等許多檢驗報告,可以透過內部的IT網路傳給醫師進診斷。但在急診室中,醫護人員常常要面對的是必須對病患施以緊急處理的醫療狀態,醫護人員若要回到固定的顯示器上去查看病患的醫療數據,對於每一個病患來說,都會多花費醫護人員45秒鐘左右的時間。透過RFID無線傳輸系統,就能讓持有被動式RFID晶片的醫護人員可以隨時在定點收取病患的醫療數據,讓決策時間再縮短這45秒的重要時間。

雖然45秒鐘看似不長,但是在急診病患人數增加時,可以省下的時間就相當可觀。這不僅讓病患更迅速的得到妥善診療,醫生也將可以大幅提高在固定時間內的看診人數,提高醫院和醫生的效率,達到醫生、醫院和病人的三贏。目前ALCIDION的MIYA系統已成功協助澳洲北部的Alice Springs 醫院等醫療院所,針對急診部門的病患進行診斷分類,提高醫護人員的診斷效率。

此外,根據醫療統計,有8成的疾病,事實上是可以透過病患在居家中,甚至是在學校中自行治療就可以痊癒的。而在一般的大型醫院之中,約有7%的醫療資源,投注在包括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Chronic Diseases )的住院病患身上。Ray Blight指出,未來人口老年化的趨勢將越來越嚴重,這意味慢性病患者的數量及比例都將持續上升。若是將慢性病患者長期留置於醫院,不僅對醫院經營造成負擔,也將成為浪費國家醫療資源的一大沉?。

除了可在醫療院所內協助醫護人員為急診病患進行第一時間的診斷判定之外,Ray Blight表示,MIYA系統的遠程目標,是希望成為遠距醫療的平台,同時透過這套系統,讓病患可以將驗血等醫療數據,即時上傳到遠方的醫療監控系統,讓醫護人員可以和病患保持遠距密切聯繫,隨時了解病患的生理數據,並進行適當的醫療處理。這樣的應用服務不僅可以降低醫院投注在慢性病患者身上的成本,亦將提高醫生診斷速度以及醫療院所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