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學文創志業董事長徐莉玲:文創才是台灣的顏色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喊得震天價響,但究竟其內涵及目的為何?
台灣如何發展具特色的文創產業?種種疑問,經過多年全心投入文創產業的學學文創志業董事長徐莉玲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是協助台灣『品牌打造』和『品味培養』工程的產業」,在台灣亟需從製造代工轉型為自創品牌的經濟模式,徐莉玲直接以「文化創意」角度切入,一語中的地點出當前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定位、功能和發展策略。
她強調,發展文創產業對台灣而言,無論是大到國家、城市及企業品牌打造,或小到個人品味的培養,都是極為重要的。有了明確的目標,發展文創產業就不再是口號,而是能透過課程訓練、人才培養、創投資金挹注等方式,落實扎根工作,並搭建創作舞台,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協助讓台灣從製造大國蛻變成文化大國。
80年代末期,曾擔任過中興百貨總經理的徐莉玲,對早期台灣的「設計美學」及「品牌經營」有相當大的貢獻,在國內時尚界推動許多台灣自創品牌成立,協助過包括陳彩霞、溫慶珠、陳季敏、呂芳智等國內知名服裝設計師崛起。
「文創產業裡每一個單項產業細分的每一種行業,都需要與其他項行業進行『跨界合作,服務加值』,才能推動台灣走上國際舞台」。徐莉玲深刻了解跨界合作推動文創產業的重要性,於是,民國94年,催生了學學文創志業公司,扮演文化創業產業經紀人及創投的角色,為台灣的設計師提供接軌國際的最佳平台。
引領品味風潮 開發大中華文創市場
經常往返國外的徐莉玲就表示,文化是生活的全貌,生活的水準就是文化的水準;在國外,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反映該國藝術品味豐富的小細節,例如法國的小孩可以向外國人介紹高更;米其林廚師可以參與編撰教科書的工作等等,這些看似專業領域的知識,透過文創產業從中做了跨界加值的連結工程,不僅讓藝術美學融入生活,也大大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換句話說,一個國家的文創產業發展程度反映出人民的生活水準與各產業的創新能力。
談起自百貨業退隱,投入家庭13年之後,再重出職場,積極投入台灣文創產業的緣由,徐莉玲做了一個有趣的比喻,她說,當年在百貨業中,引領業者投入文創品牌產業的心情,就像是請他們上公共汽車;而今引領產業、放眼大中華市場,以擴張文創產業的格局與力量,就像是邀請大家上航空母艦。徐莉玲認為,「下一代的機會,就在於能上航空母艦」,對台灣而言,現在就是很好的機會,可以共同開發大中華的文創市場。
文創產業規模大可以大到國家、小可以小到個人,是個有溫度的產業,是個獨一無二的產業,它呈現出這片土地原汁原味的故事以及競爭力。徐莉玲笑著說:多數人對文創產業的認知,仍停留在從事藝術及創作相關,創作家大多生存困難,需接受企業補助的刻板印象。她希望藉著學學文創這個學習的場域,開啟台灣文創產業的活水源頭。
學學文創成立之初,徐莉玲親自拜訪300多位各領域的設計師,每2-3天就有新的主題課程在學學文創開課,5年來學學文創集結了600多位跨界、跨領域的師資,擁有6萬多個長期參與學習的會員,這股文創勢力正透過學習的力量讓台灣文創意識抬頭。
徐莉玲感性地說,台灣的文創產業需要集結、培育跨領域的人才,除提供台灣孩子跨領域學習的機會外,更幫助孩子不受限於環境,身在台灣也能夠同步領略國際生活品味的機會,「等於幫國內孩子開了一扇國際的窗」,甚至於許多國內學校沒開的系所,例如特效化妝師、老房子改造大師等,讓學校沒教的課程成為孩子學習的另一種可能性。積極育才、挖掘各行各業的大師,並投資新秀、搭建國際交流的舞台,為的是讓台灣文創產業的種子結出豐富且多樣的美好果實!
從建築、流行、影視傳播到餐飲業,台灣隨處可見創意人才,而這些帶動風潮的人才就是文創產業最好的行銷載體,例如,周杰倫可以帶動服飾流行市場、林志玲主演的電影帶動相關討論的話題、台中市找伊東豐雄設計歌劇院,不僅與國際接軌,也引起民眾的參與及期待。
尋找台灣文創力 色彩圖庫為起點
如果問一句,什麼是台灣的文化象徵?或許一時之間,也無法精確舉出幾個代表台灣的人事物,然而一群不在這塊土地生長的外國人卻能將台灣人的生活點滴視為珍寶,從竹編藝術、珍珠奶茶、手染花布、紙雨傘等,這些原本你我生活中不起眼的事物,卻被他們指出是台灣在地文化的象徵,也是最大的商機。徐莉玲表示,這種全民自我認識文化的價值、文化元素的能力應該從小被教育,讓更多人通透了解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的珍貴,如此才能讓文化傳承、發揚光大。
不同的創意組合就能夠成為新的提案,除了建立台灣文化創意人才庫外,徐莉玲運用其最擅長的色彩學做為教育全民認識文化創意的工具,即將在今年7、8月建構完成。集結包括畫家、攝影師及研究學者等高達4,000多張照片所組成的「台灣靈感圖庫」,將傳達另一種解構台灣文化的創新觀點,藉由玩樂的過程中,認識自己、也認識這片土地。
「目前全亞洲的都市都在作色彩計畫,藝術創作表現是色彩計畫中最大的一塊,全世界都有色彩研究機構,唯獨台灣沒有」,在學學文創教色彩學的徐莉玲心急如焚地說,色彩計畫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其成長爆發力更大。
在「台灣靈感圖庫」計畫中,也將透過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讓民眾親身參與全台美術館、博物館的展出作品,與全台攝影師、生態學者等各領域的專家對話,同時,還可以透過換色練習,培養用色的敏感度、搭建出自我風格的藝術作品。
文化創意產業不是少數菁英獨有的產業,它是你我在這片土地上一步一腳印生命的軌跡。每個國家都有代表該國文化的色彩,試著問問自己:台灣的顏色是什麼?答案絕不是藍或綠。文創產業如此貼近你我的生活,有賴有企圖心與熱情的人投入,透過整合、包容與推廣,這股力量甚至足以翻轉整個國家的產業!
台灣如何發展具特色的文創產業?種種疑問,經過多年全心投入文創產業的學學文創志業董事長徐莉玲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是協助台灣『品牌打造』和『品味培養』工程的產業」,在台灣亟需從製造代工轉型為自創品牌的經濟模式,徐莉玲直接以「文化創意」角度切入,一語中的地點出當前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定位、功能和發展策略。
她強調,發展文創產業對台灣而言,無論是大到國家、城市及企業品牌打造,或小到個人品味的培養,都是極為重要的。有了明確的目標,發展文創產業就不再是口號,而是能透過課程訓練、人才培養、創投資金挹注等方式,落實扎根工作,並搭建創作舞台,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協助讓台灣從製造大國蛻變成文化大國。
80年代末期,曾擔任過中興百貨總經理的徐莉玲,對早期台灣的「設計美學」及「品牌經營」有相當大的貢獻,在國內時尚界推動許多台灣自創品牌成立,協助過包括陳彩霞、溫慶珠、陳季敏、呂芳智等國內知名服裝設計師崛起。
「文創產業裡每一個單項產業細分的每一種行業,都需要與其他項行業進行『跨界合作,服務加值』,才能推動台灣走上國際舞台」。徐莉玲深刻了解跨界合作推動文創產業的重要性,於是,民國94年,催生了學學文創志業公司,扮演文化創業產業經紀人及創投的角色,為台灣的設計師提供接軌國際的最佳平台。
引領品味風潮 開發大中華文創市場
經常往返國外的徐莉玲就表示,文化是生活的全貌,生活的水準就是文化的水準;在國外,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反映該國藝術品味豐富的小細節,例如法國的小孩可以向外國人介紹高更;米其林廚師可以參與編撰教科書的工作等等,這些看似專業領域的知識,透過文創產業從中做了跨界加值的連結工程,不僅讓藝術美學融入生活,也大大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換句話說,一個國家的文創產業發展程度反映出人民的生活水準與各產業的創新能力。
談起自百貨業退隱,投入家庭13年之後,再重出職場,積極投入台灣文創產業的緣由,徐莉玲做了一個有趣的比喻,她說,當年在百貨業中,引領業者投入文創品牌產業的心情,就像是請他們上公共汽車;而今引領產業、放眼大中華市場,以擴張文創產業的格局與力量,就像是邀請大家上航空母艦。徐莉玲認為,「下一代的機會,就在於能上航空母艦」,對台灣而言,現在就是很好的機會,可以共同開發大中華的文創市場。
文創產業規模大可以大到國家、小可以小到個人,是個有溫度的產業,是個獨一無二的產業,它呈現出這片土地原汁原味的故事以及競爭力。徐莉玲笑著說:多數人對文創產業的認知,仍停留在從事藝術及創作相關,創作家大多生存困難,需接受企業補助的刻板印象。她希望藉著學學文創這個學習的場域,開啟台灣文創產業的活水源頭。
學學文創成立之初,徐莉玲親自拜訪300多位各領域的設計師,每2-3天就有新的主題課程在學學文創開課,5年來學學文創集結了600多位跨界、跨領域的師資,擁有6萬多個長期參與學習的會員,這股文創勢力正透過學習的力量讓台灣文創意識抬頭。
徐莉玲感性地說,台灣的文創產業需要集結、培育跨領域的人才,除提供台灣孩子跨領域學習的機會外,更幫助孩子不受限於環境,身在台灣也能夠同步領略國際生活品味的機會,「等於幫國內孩子開了一扇國際的窗」,甚至於許多國內學校沒開的系所,例如特效化妝師、老房子改造大師等,讓學校沒教的課程成為孩子學習的另一種可能性。積極育才、挖掘各行各業的大師,並投資新秀、搭建國際交流的舞台,為的是讓台灣文創產業的種子結出豐富且多樣的美好果實!
從建築、流行、影視傳播到餐飲業,台灣隨處可見創意人才,而這些帶動風潮的人才就是文創產業最好的行銷載體,例如,周杰倫可以帶動服飾流行市場、林志玲主演的電影帶動相關討論的話題、台中市找伊東豐雄設計歌劇院,不僅與國際接軌,也引起民眾的參與及期待。
尋找台灣文創力 色彩圖庫為起點
如果問一句,什麼是台灣的文化象徵?或許一時之間,也無法精確舉出幾個代表台灣的人事物,然而一群不在這塊土地生長的外國人卻能將台灣人的生活點滴視為珍寶,從竹編藝術、珍珠奶茶、手染花布、紙雨傘等,這些原本你我生活中不起眼的事物,卻被他們指出是台灣在地文化的象徵,也是最大的商機。徐莉玲表示,這種全民自我認識文化的價值、文化元素的能力應該從小被教育,讓更多人通透了解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的珍貴,如此才能讓文化傳承、發揚光大。
不同的創意組合就能夠成為新的提案,除了建立台灣文化創意人才庫外,徐莉玲運用其最擅長的色彩學做為教育全民認識文化創意的工具,即將在今年7、8月建構完成。集結包括畫家、攝影師及研究學者等高達4,000多張照片所組成的「台灣靈感圖庫」,將傳達另一種解構台灣文化的創新觀點,藉由玩樂的過程中,認識自己、也認識這片土地。
「目前全亞洲的都市都在作色彩計畫,藝術創作表現是色彩計畫中最大的一塊,全世界都有色彩研究機構,唯獨台灣沒有」,在學學文創教色彩學的徐莉玲心急如焚地說,色彩計畫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其成長爆發力更大。
在「台灣靈感圖庫」計畫中,也將透過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讓民眾親身參與全台美術館、博物館的展出作品,與全台攝影師、生態學者等各領域的專家對話,同時,還可以透過換色練習,培養用色的敏感度、搭建出自我風格的藝術作品。
文化創意產業不是少數菁英獨有的產業,它是你我在這片土地上一步一腳印生命的軌跡。每個國家都有代表該國文化的色彩,試著問問自己:台灣的顏色是什麼?答案絕不是藍或綠。文創產業如此貼近你我的生活,有賴有企圖心與熱情的人投入,透過整合、包容與推廣,這股力量甚至足以翻轉整個國家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