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著詩意

在我們的生活中,哪裡找得到詩意?詩意如氧氣,四處皆可尋得──不在任何特定的地方。跟氧氣另一個相似處在於,少有人能找到成分單一的純粹詩意,而氧氣也會混雜其他氣體來到我們身旁,讓我們得以呼吸與茁壯。不過,當氧氣變得太過稀薄,我們可能就需要來一瓶純氧,吸入它最純粹的狀態。詩歌(有時只是一段,有時只是區區幾行),是我們覺得快要窒息時,幫助我們支撐下去的補給瓶。但詩意以眾多的樣貌現身,喜歡讓鄙俗與平凡的元素混雜其中。


在了無詩意的狀況下生活,人會凋萎乾枯。生活再也沒有品味、共鳴或細膩差異;思緒與計畫在心靈的櫃架上層層堆積,好似一串串空殼。不過,詩意是唾手可得的東西。有的環境能讓我們自然沐浴在詩意裡:生活在森林、湖泊與山脈附近,周遭的人們以閒散的步調行進,樂聲在我們的屋前柵門那兒迴盪。但若要讓自己一生都呼吸著詩意,重點在於要能「內在觀照」。我可以自行暫停工作的腳步,轉而聆賞喜愛的樂曲,或某日聽到詩作之後進一步挖掘作者的資訊。我可以選擇到公園去,欣賞讚嘆樹木與棲息於上的鳥兒,而不是一直窩在電腦前方。我可以重新發掘鄰人的微笑,心懷感激地回報以一抹笑容(我很常忘記用笑意來映亮自己的臉龐)。


說比做容易。我目前住在20樓的公寓,辦公室也在高樓的第26層。不管望向哪扇窗戶,放眼只見道路與形形色色的高樓……。起初我吃了不少苦頭:那幅景觀帶來的生活節奏讓我自覺枯槁──詩意從我身上飛離,拋下我的想像力、意志與記憶,讓它們兀自枯乾空洞。我必須再次學習在寂靜、禱告、閱讀(不論新書或舊書)與重新發掘音樂裡,將詩意找回來。我凝望眼前綿延無盡的高樓,尤其在夜幕將垂之際,任由心思遨遊,這樣也能找到詩意。我給自己時間創造富含詩意的東西──素描、繪畫、短文與「公務」之外的電子郵件;我把它們當作小藝術品來慢慢雕鑿,並且從中獲得樂趣。我也決定要多走些路,不管外在環境如何,步行有些特質與詩意類似。說到底,古代許多詩詞都是為了搭配田野裡的工作、道途上的漫遊與祭典期間的舞蹈而寫成的。


在新環境裡,詩意會以新形式湧現。為了讓氧氣般的詩意注入與填滿我們的生活,我們必須擁有超越時間的本領與特質:保持童心;自在;願意暫停腳步與豎耳傾聽;擁有以吟誦、言語與作品來回應的欲望──回應我們在人生道途上行進與吞吐詩意時所獲得的贈禮。

【本文摘自《人籟論辨月刊》96期2012年9月號;更多文章請上e人籟:http://www.erenl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