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款主流怪保單 購買迷思破解

保險的功能在於保障,在於承擔自己無法負荷的風險,但有些類定存保單,強調兼顧儲蓄及保障功能,保費高、保障低,幾乎成了台灣保險市場的主流,但一般小資族群,真的適合買這種保單嗎?又有哪些迷思,是你在購買前必須要認清的呢?

有一張保單,萬一你在保障期間內身故了,保險公司就把你這幾年繳的保費加計一點利息退還給你,當作保險理賠金留給你的家人,這樣的保單、你會買嗎?

「王小姐,這裡有張保單,一百萬一筆繳清、六年到期後,能領到一一○萬元的滿期金,還有增值回饋金的補貼,平均每年的投報率有機會到二%以上,保本保息,萬一保障期內身故,也有一一○萬元的理賠金,要不要考慮一下?」

面對銀行理專誠懇的眼神,王小姐心裡湧起數個疑惑,「奇怪,怎麼有這種保單?」「萬一我走了,我繳出去的錢等於再還給我,為何還要買保險?」「多的十萬元是做喪葬費?還是利息呢?」「保本保息,投報率還比定存好,真的嗎?」

許多被推銷過的人,相信心中都有共同的疑惑,而這類保單在台灣非常普遍,通常被稱為「類定存」或「儲蓄型」保單,最常在銀行銷售,共同的特色是:保費高、幾乎沒保障功能,卻是台灣保險市場的主流商品。

近兩年來,全壽險市場新契約保費(FYP)有六成來自銀行通路,賣的多是這種類定存保單。就算今年七月後,壽險公司調降保單責任準備金,類定存保單保費調漲,才讓買氣稍稍降溫。依據壽險公會統計,今年九月銀行通路新契約保費占市場四八%,雖然創下三年多來的單月新低,但仍接近市場一半。

且王小姐被推銷的短年期、躉繳型商品只是類定存保單的其中一項,「增額終身壽險、分年繳的利率變動商品都是。」

迷思一:保本保息?

但是,真的有像理專說的這麼好嗎?

既然是保險,理所當然一定是保本,不過,它所強調的是保障期滿後保本,如果在保障期間內解約,不見得保本。以增額終身壽險為例,如果在繳費第一年就解約,最高會被扣四成,也就是說繳一百萬元,解約後只拿得回約六十萬元。

解約所能拿回的數字,其實在商品宣傳單上都有介紹,只是消費者在購買前,從沒仔細拿起計算機敲一敲,銷售人員也不見得說得清楚、講得明白。

迷思二:投報率比定存好?

另一個最常被拿來推銷的話術,就是投報率比定存還要好,但真是如此?

以六年或七年到期的躉繳利率變動型養老險來說,不僅有到期滿期金,還有額外的增值回饋分享金,但這必須依照保單上的宣告利率計算,宣告利率高低則和市場連動,萬一利率走低,保戶不見得能拿到分享金。

宏觀財務顧問公司顧問李鳳蘭強調,宣告利率、預定利率都是保單上常見的專有名詞,一般人難以理解,但只要記得一件事:「這兩個利率都不是保險公司要給你的實質投報率。」

宣告利率的高低絕對是保戶能否拿到分享金的關鍵,「利率低時分得少,當然也有可能拿不到。」磊山保經業務副總李淑意分析。

以現正銷售的躉繳型利變養老險為例,十月宣告利率多是二.七%,若六年的平均宣告利率都維持在這水準之上,平均每年投報率有一.九六%;如果宣告利率降至二.五五%,平均每年投報率只有一.七%。

多家增額終身壽險的宣傳單上都寫著保額年年增加,力抗通膨,不過宏觀財務顧問公司總經理邱正弘卻說,這是大錯特錯的說法,「抗通膨要靠個人財富增加,保額是身故後才能領,能抗什麼通膨呢?」

迷思三:保單抗通膨?

且增額終身壽險也是屬於儲蓄、保險兼具的保單,儲蓄性質高過保險保障,一般人需要的保障是隨著家庭責任增加,保額要隨之提高,但增額終身壽險卻是反其道而行。

如果你在三十歲時買了一張一百萬元的增額終身壽險,保額每年一○%遞增,等到五十歲,保額會是六百萬元,但此時你的小孩已長大,房貸也所剩不多,需要這麼高的保障做什麼呢?

到底誰該購買類定存保單?南山人壽產品暨行銷資深副總經理王瑜華說,只要賣給適當的人,就能發揮最大的效果,以類定存保單來說,就很適合高資產族群從事資產配置。(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829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