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學》來高山森林基地體驗布農族日常,找回自己

布農族把一般人口中的回家,說是「回部落」,部落簡單說就是大自然,回到大自然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別忘了多親近它,也尊重它。

花蓮最南端的豐濱鄉,緊鄰台11線公路旁的「高山森林基地」,是台灣唯一一座結合多個原住民部落,以複刻布農族山林生活體驗方式,介紹部落文化的深度旅遊場域。

不論是大人還是學童,為了讓旅客能充分的獲得身心靈體驗,只接受預約及客製化行程。

過去,豐濱海岸森林為布農族獵人所崇敬,現在以這座以森林生態做為文化教育的場域。成立高山森林基地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傳統布農族人在森林裡的生活與冒險,進而認識蘊藏在森林裡的文化與精神。

同時,藉由現代化經營手法,讓部落獲得經濟資源,更保留逐漸消失的原住民文化。來一趟高山森林基地,可以真實體驗布農族人冒險的精神與日常,也認識學習如何跟土地互動。

森林,族人與旅人最好的陪伴

在高山森林基地,認識布農族從歌聲開始。

在嘹亮歌聲的引導下,聆聽族人遷徙的故事,原本是原住民各族中分布海拔最高的民族,先祖從南投山區移居到豐濱這片海岸森林。

然後再矇眼走進森林、學習射箭、模仿動物,用他們的視角體驗布農族獵人的生活。

大樹,是森林裡的主角,與大樹的互動很重要。

像是學習攀爬大樹的技巧與建立自信、爬上樹梢領受大樹的智慧、在百年雀榕老樹上大擺盪檢測自己的膽識、或登高尋找老鷹(賞鷹)、聆聽森林裡動物的耳語、在仰俯之間認識森林,享受被大山大海擁抱的感覺,暫時擺脫水泥森林的枷鎖。

此外,你絲毫不用擔心安全性的問題。例如,過去布農族先祖以樹藤為繩索,已改為現代的攀樹系統裝備,安全級數非常高,過去有來自澳洲的毛利族友人到訪,體重100多公斤都沒問題。

高山森林基地創辦人之一的馬中原說:「靜綠的森林在獵人的眼裡是動態的,各種生物按各自的節奏獨立與交織互動。」透過獵人的獵刀(Mama’ngan tu Bunun)認識森林裡的獵人精神。



跨文化鍛練,促成部落文化產業化

為什麼成立高山森林基地?怎麼樣透過文化故事脈絡建構一個體驗項目,又不需要做大面積的破壞,就可以感受到以前結合自然冒險生命的張力?

65年次的馬中原表示,豐濱的族群相當多元,除了有阿美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布農族等四個原住民族群,還有客家及閩南村落。

但,布農族的族群最小、最弱勢,加上部落因為經濟條件愈來愈差而逐漸沒落消失,經濟問題也讓部落中的青壯爸媽們得外出工作,留下子女與爺爺奶奶,產生隔代教養問題。

跨文化,是他這個世代布農族原住民最大的特色。

民國60年代的台灣是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的過渡期;他的生活是傳統布農族加上其他各族。

國小時光使用的語言就有布農族語、阿美族語、漢語、閩南語等。自幼的多種族、多語言環境,與成年後搭上社會的變革的養傷,讓他成為跨文化的熔爐,鍛鍊出調合的能力。

馬中原利用服兵役累積創業的基金時,一邊學習現代產業發展的模式,帶回部落,進一步研究將大自然的森林文化,藉由體驗來呈現,打造成可以持續營生的產業,也改善了部落的經濟條件,經濟一旦振興,文化也得以保存。



回到大自然,學習尊重土地

一位帶著兒子體驗三天兩夜親子營隊的媽媽在活動結束時反饋:「小孩子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活動,可能陷入低潮,但當他再爬起來時,整個人是亮的,這是父母無法給予的。就算未來這些技能都可以用ChatGPT列出答案,都不如自己來走一趟。」

馬中原提醒,工作只是生存,但生存當中都忘了生活。

山林能啟動人們內在的力量,也帶來一種更和諧、更自在的頻率,就像大自然草木的生長,即是一種和諧的關係。

布農族把一般人口中的回家說是「回部落」,部落簡單說就是大自然,回到大自然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別忘了多親近它,也尊重它。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7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