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大地的訊息 世界土壤的博物館—台灣
常聽到形容人「窮到吃土」,在英文裡也有「dirt poor」的說法;但土壤可一點都不「窮」,抓一把土,裡面的微生物數量高達百億種;而且你可知,台灣的土壤種類多元,依據美國的土壤分類系統共有12個土綱,在狹長不超過400公里,東西寬不過100公里的台灣島上,包羅了有機質土、淋澱土、灰燼土、氧化物土、膨轉土、旱境土、黑沃土、極育土、淋溶土、弱育土、新成土等11類。這多元的土壤,訴說著什麼訊息呢?
土壤是重要的資源
1969年史上第一次的登月任務,太空人阿姆斯壯採集了土壤樣本,何以在諸多對未知的探索中,土壤採集是至為重要的任務,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台大土壤博物館主持人許正一說:「因為土壤是生命的起源。」
出身農家,因為聯考分發而踏上研究土壤的許正一,被稱為最接地氣的人,他「蹲下來」研究土壤快30年了,但是他說:「到今日人類對土壤的認識還是有限」;我們以為土壤是植物的事,非也非也,「人類攝取的養分,你我身上的營養元素,80%來自土壤。」
土壤最為人所熟知的功能,是作為植物生長的介質,「目前人類生存所需的18種必要營養元素知識,均來自土壤的研究。」再者,提供生物的棲地,像蟬蛹(蟬的幼蟲)是在地下生長數年,才破土而出;蚯蚓、白蟻、螞蟻會築窩在土裡,還有上千萬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醫學史上第一個發現的抗生素「盤尼西林」,就是從土壤微生物分離出來的。
涵養水源、淨化水質是土壤的另一功能,台灣南北部有硬水、軟水之分,乃因水庫區的土壤質地。高雄的澄清湖水庫,周遭以石灰質居多,雨水會把岩石與土壤中的鈣鎂淋溶出來,匯集到水庫的水,硬度就偏高。供應大台北地區的翡翠水庫,集水區以砂岩為主,鈣鎂濃度低,水的硬度低,水質佳。
其四是建築土方,比如容易因水分條件而膨脹收縮的膨轉土就不適合作為工程土方利用。最後,在生態系裡面,土壤參與了地球元素的循環,舉例來說,大氣中的氮是由土壤中的固氮菌固定後,才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土壤是支持整個生態系循環的推手。
No soil, no life
研究土壤生態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邱志郁,從古文明的興衰說起土壤的重要性。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兩河文明的起源地,原初居民生活在兩河流域的河谷地帶,穩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支持著農業生產,文明興盛。但隨著人口增長,居民轉與自然爭奪空間,砍伐河川上游的森林;失去了森林,下游土地也失去了森林能提供的有機質,至使土地缺少養分,長期導致糧食生產不足,造成社會動盪而走向衰敗,土壤是推倒文明的眾多因素之一。
華僑的遷徙歷史亦與土壤有關,中國東南沿海的土質地力低落,人民無以謀生,只能往東南亞、台灣,甚至更遠的美洲去尋找新生活。邱志郁說起邱姓祖先就是這樣渡海到了桃園落腳,在台灣開枝散葉繼續家族的故事。原來腳下的每一方土壤,都說著一段故事。
許正一信手拈來都是土壤的案例,舉凡小時候抓蚯蚓、灌蟋蟀、焢土窯的童年記憶,保養美容的火山泥、生活中的陶器、甚至是考古遺址都與土壤相關,因此,許正一歸結地說:「No soil, no life.」(沒有土壤,就沒有生命。)
台大土壤博物館收藏了台灣各地的土壤標本,許正一解釋土地的成因。
土壤是重要的資源
1969年史上第一次的登月任務,太空人阿姆斯壯採集了土壤樣本,何以在諸多對未知的探索中,土壤採集是至為重要的任務,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台大土壤博物館主持人許正一說:「因為土壤是生命的起源。」
出身農家,因為聯考分發而踏上研究土壤的許正一,被稱為最接地氣的人,他「蹲下來」研究土壤快30年了,但是他說:「到今日人類對土壤的認識還是有限」;我們以為土壤是植物的事,非也非也,「人類攝取的養分,你我身上的營養元素,80%來自土壤。」
土壤最為人所熟知的功能,是作為植物生長的介質,「目前人類生存所需的18種必要營養元素知識,均來自土壤的研究。」再者,提供生物的棲地,像蟬蛹(蟬的幼蟲)是在地下生長數年,才破土而出;蚯蚓、白蟻、螞蟻會築窩在土裡,還有上千萬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醫學史上第一個發現的抗生素「盤尼西林」,就是從土壤微生物分離出來的。
涵養水源、淨化水質是土壤的另一功能,台灣南北部有硬水、軟水之分,乃因水庫區的土壤質地。高雄的澄清湖水庫,周遭以石灰質居多,雨水會把岩石與土壤中的鈣鎂淋溶出來,匯集到水庫的水,硬度就偏高。供應大台北地區的翡翠水庫,集水區以砂岩為主,鈣鎂濃度低,水的硬度低,水質佳。
其四是建築土方,比如容易因水分條件而膨脹收縮的膨轉土就不適合作為工程土方利用。最後,在生態系裡面,土壤參與了地球元素的循環,舉例來說,大氣中的氮是由土壤中的固氮菌固定後,才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土壤是支持整個生態系循環的推手。
No soil, no life
研究土壤生態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邱志郁,從古文明的興衰說起土壤的重要性。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兩河文明的起源地,原初居民生活在兩河流域的河谷地帶,穩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支持著農業生產,文明興盛。但隨著人口增長,居民轉與自然爭奪空間,砍伐河川上游的森林;失去了森林,下游土地也失去了森林能提供的有機質,至使土地缺少養分,長期導致糧食生產不足,造成社會動盪而走向衰敗,土壤是推倒文明的眾多因素之一。
華僑的遷徙歷史亦與土壤有關,中國東南沿海的土質地力低落,人民無以謀生,只能往東南亞、台灣,甚至更遠的美洲去尋找新生活。邱志郁說起邱姓祖先就是這樣渡海到了桃園落腳,在台灣開枝散葉繼續家族的故事。原來腳下的每一方土壤,都說著一段故事。
許正一信手拈來都是土壤的案例,舉凡小時候抓蚯蚓、灌蟋蟀、焢土窯的童年記憶,保養美容的火山泥、生活中的陶器、甚至是考古遺址都與土壤相關,因此,許正一歸結地說:「No soil, no life.」(沒有土壤,就沒有生命。)
玩泥巴是人與自然最容易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