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竹的「文藝復興」 竹、筍文化與生活態度
竹子纖細柔美,常年生機盎然,台灣知名畫家藍蔭鼎的水彩畫作〈千竿繞屋〉,畫出竹圍村戶的田園生活內涵。
台灣竹林資源豐富,竹在傳統農業社會中與人相依相隨,隨著科技進步,竹的應用從素樸進化到現代,甚至昇華成一種生活態度。
綠竹筍盛產於夏季,口感如水梨般細嫩清甜,是當季最受歡迎的佳餚之一,台北市木柵老泉里向來有冠軍筍常勝軍之稱,當地里長、筍農周良富偕家族兄弟帶我們到竹林裡挖綠竹筍,先在腰間繫蚊香、臂戴袖套,穿妥防蚊裝備後走進竹林尋找「筍友」。
竹筍是竹子根部的竹芽長成竹子前的「幼年期」,竹種攸關竹筍是否出土採收,像麻竹筍是出土後採收,而綠竹筍尖出土見光後就會行光合作用,「出青」使得筍肉帶有苦味,必須在竹筍冒出土前就採收。
周良富說,竹子喜濕,採綠竹筍時從竹尖覆土是否龜裂、土面是否潤濕即可判斷筍位。盛產期採筍絕對不會失望,竹叢的土面有許多筍訊號,他徒手一一鬆開表土,露出半截筍,再用筍刀鏟土,直到露出如牛角般的竹筍,找到節點後筍刀精準下刀,「刷」的一聲,綠竹筍Get!一根、兩根、三根……這叢綠竹採了近20根筍,果然大豐收。
夏季的綠竹筍供不應求,周良富說,趁鮮賣得好價錢,綠竹筍帶殼煮滾,冰鎮或淋上美乃滋,就是道清爽可口的涼菜。
東方意象的竹子
竹子是禾本科竹亞科的四季長青植物,全球有上千種,除了歐洲,各大洲均有竹子自然分佈,主要仍在濕潤的熱帶地區,其中80%分布在亞洲,又以東南亞、中國、日本、台灣居多,難怪竹子被視為具東方意象。
竹子分為叢生竹與散生竹,生長快速,平均一天可長18公分,甚至更多,三、五年就可以成材利用。它能有效減少土壤流失,且繁殖力強,疏伐愈多老竹,愈有利新筍萌發與提升竹子的品質。大多數的竹類終其一生開花一次後就會枯死,但地下莖並未枯死,經過五至十年後重新長出幼苗,又是翠綠的竹林。
自古以來竹與人們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緊緊相隨,竹的根、莖、筍、籜(音同「拓」,意指竹殼)、稈、枝、葉等部位均可使用;竹筍可食,竹籜可編斗笠,竹葉包粽子,竹枝可做成竹掃帚、竹筷、竹蜻蜓,竹桿可製成竹笛、造屋、製竹轎、燒製成竹炭……生活中總有竹子相伴。
竹的枝幹筆直挺拔,中空有節,歷代文人在幽篁中發思古之幽情,愛竹、詠竹、畫竹,以之喻君子,講氣節,重品德,名言「胸有成竹」、「無竹令人俗」即從竹而來。
台灣的竹林資源豐富,也有雅緻的竹林環境,在現代是讓人舒心的療癒場所,有「上帝部落」美稱的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苗栗泰安的烏嘎彥竹林、南投縣鹿谷鄉小半天風景區的孟宗竹海、雲林縣古坑鄉石壁的五元兩角竹涼亭綠廊道與竹林療癒基地、花蓮富里鄉羅山竹林步道,皆是深具竹特色的秘境。
台灣的竹林資源
台灣竹類專家呂錦明說,台灣氣候濕熱、降水量充足,從南到北、從平地到高山,竹子、竹筍皆長得很好,3,000公尺海拔的合歡山,滿山遍野皆為台灣特有種玉山箭竹(玉山矢竹)。
農業部調查,台灣有89種以上的竹種,其中25種是原生種。農業部資料,台灣重要的經濟竹種為麻竹、孟宗竹、刺竹、綠竹、長枝竹及台灣特有種桂竹等六種。農業部林業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是台灣研究最多竹種的公部門,主要探究竹林密度、栽植距離等竹林經營與管理。
「在山上亂丟垃圾的就是山豬了,竹筍剛長出來就被牠吃掉了。」蓮華池研究人員曾聰堯在麻竹林下發現一片片散落的筍殼,他見怪不怪地介紹麻竹:鮮筍味美,山豬也愛,偶有猴子來飽餐。
另一處自馬達加斯加引進的巨竹,竹子約30公尺、十層樓高。曾聰堯說,是為研究做竹筍罐頭而引進,一般竹子長成成竹約兩個月,巨竹則須半年時間。
矢竹科的台灣矢竹密生在樹蔭下,與玉山箭竹、包籜矢竹皆為台灣原生種。曾聰堯說,玉山箭竹分佈在中央山脈中高海拔山區,台灣矢竹、包籜矢竹分佈在中低海拔。
矢竹桿纖細堅韌,早期原住民用作狩獵用的箭桿,又名箭竹,矢竹筍又稱箭筍,可供食用。陽明山區的包籜矢竹,因位在保育區內,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還訂有箭筍採集規範。
曾聰堯說,三、四年生的竹子逐漸成熟,是利用的好時機,四年以上即屬老竹,因此有著「存三去四不留七」的竹林經營法則,必須定期疏伐、去枯竹與老竹,以維持竹林活力。
1980年代以前,台灣竹產業相當興盛,「當時燒烤用的竹籤、竹筍曬成的筍乾還能出口賺外匯。」呂錦明說。清代還有台南竹仔街、嘉義竹椅街、鹿港竹篾街等市集。
隨著塑膠用品問市,竹製品漸被取代,加上台灣人工成本增加,竹加工產業外移,台灣的竹產業規模才逐漸縮小,但竹筍文化與竹筍經濟仍「歷久彌新」。
竹筍文化
竹筍高纖、低熱量又含多種營養素,常是餐桌佳餚。以春分為界,春分後春雨綿綿,「雨後春筍」湧現,清明前後有箭筍,接著桂竹筍、轎篙筍、綠竹筍、烏殼綠竹筍、麻竹筍、甜龍筍,農曆十月以後則是稱為「冬筍」的孟宗竹筍產季。
「所有竹筍皆可食,但要看處理技巧。」呂錦明說,筍子「細水長流」,泡水半天再瀝乾水分、裝袋冷藏,炒肉絲、煮湯都好吃。
老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周良銓教我們煮綠竹筍;竹筍帶殼置入鍋中,加水淹過筍,大火煮開後,小火煮30分鐘關火,再悶30分鐘,放涼就是爽口的冷盤,或冷藏保存。
台灣人擅長料理,「竹筍文化」很豐富。曾聰堯說,有竹資源的日本大多吃筍乾,台灣則將竹筍當蔬菜,還可曬乾、醃漬,麻竹葉釀竹葉青酒、包粽子,原住民族利用桂竹桿做竹筒飯,竹膜包覆的米飯吸飽了竹子的香氣,更襯米飯香。
蓮華池員工餐廳主廚以各種竹筍變出家常筍餐:切丁的綠竹筍裝盤就是道甜嫩的涼筍,麻竹筍加排骨湯老少皆愛,小吃攤、滷肉飯便當常見的竹筍滷梅乾菜,近年引進種植的甜龍筍炒木耳、肉絲,過年或辦桌的大菜筍乾封肉,以及以竹山名產醬筍煎蛋。
為了滿足消費需求,筍農二代李星辰開發不添加防腐劑的真空加工技術,生產即食的竹筍,並創立「日茂竹筍」品牌,將竹筍外銷至美、加等國的華人市場。
冬筍產量少,是筍類中經濟價格最高者,南投竹山、鹿谷地區是全台生產冬筍聞名的鄉鎮,也是全台少數設有筍市場者,鹿谷筍市場更是專營冬季,可見冬筍深受歡迎。
竹山鎮是台灣竹產業的重鎮,早期鎮內翠竹遍野,竹山地名因此而來,竹工藝師人數冠全台,更有著獨特的「竹筍文化」。
過年時家家戶戶的餐桌上少不了山珍海味,對竹山人而言,山珍,無疑指的是冬筍。「竹山人過年過節沒有滷冬筍、冬筍魷魚蒜這兩道手路菜,不算過年。」竹山人的林試所森林利用組研究員林裕仁回憶。
竹山鎮公所與農會還特地出版冬筍特色食譜,冬筍螺肉蒜、冬筍魷魚蒜,是以冬筍加「海味」螺肉或魷魚(乾魷魚泡濕),以及大蔥、排骨、乾香菇、醬筍熬出冬筍的香氣及鮮甜;滷冬筍則是冬筍、花菇加入高湯,小火悶煮至熟透,再將大蒜莖入鍋,加些許勾芡即可盛盤。竹山人的私房菜醬筍,是將麻竹筍管切塊,用鹽、豆粕、甘草醃漬,完全嚐不出筍的纖維口感,是下飯的小菜。
竹的創新應用
隨著科技進步,竹的應用從素樸進化到現代。林裕仁的研究室陳列竹編、竹童玩、竹炭、生質能源之一的竹質顆粒……如同搭乘時光機,看遍竹的前世今生。
輔導竹產業的林裕仁說,台灣桂竹具有極佳韌性且不易斷裂的特性,是日本人偏愛的竹劍材料,南投的宏達、竹育公司是竹山唯二的竹劍加工廠,老字號的宏達使用桃園復興鄉的台灣桂竹,加上精湛的生產技術,成為全球竹劍的重要製造業者。
竹加工品提升竹子的經濟價值。高溫悶燒的竹炭具良好的導電性,可阻絕有害的電磁波,其細微的孔隙能淨化空氣,竹炭釋出微量的遠紅外線能改善血液循環,隨手放在容器內,也可以是裝飾品。
近年國際間重視淨零減碳,造就「點火」竹的循環經濟。林裕仁說,以樹木造林20年為一期,竹子三至五年就可成材利用,固碳能力是樹木的三至四倍,被視為最具碳匯潛力的再生材料資源,政府鼓勵企業贊助竹林經營,竹產業趁勢活化,形成造林與產業的良性循環。
「不過,若要促進竹子用量,有賴用量大的竹建築。」林裕仁說。
從竹子到竹建築
在台灣,建築師甘銘源與李綠枝,是最早投入竹建築現代化的永續實踐道路。
「早期喜歡用台灣檜,還從越、美進口檜木,但檜木成材要幾百年,且僅環太平洋地區才有,資源很快被用完了,後來意識到材料供應鏈的背後是對環境最大的破壞,因此回過頭使用最在地的材料。」甘銘源靦腆地道出從使用數百年等級的高級木材,到使用四年成材的竹子的轉變歷程。
2011年,甘銘源與李綠枝率全台之先投入竹建築研究,「台灣颱風地震多,對建物的要求首重安全,考慮很多。」他們與竹同好成立「台灣竹會」推廣竹資源,與國內產官學界合作研究竹材應用,找出防霉、防蛀、防劈裂又耐久的高溫乾燥處理方式。
為讓竹構造型千變萬化,彎曲竹材是竹建築現代化過程必備的關鍵技術,甘銘源等人研發竹的綁紮、插銷、集成式、中介構作等接頭系統,有利於創造大型的竹構建築,還將累積的竹材與接頭知識出版成書,分享利用自然資源的概念。
台南市長榮大學長榮堂、桃園大湳森林公園竹構藝術——弦竹亭,紅銅金屬保護著竹構屋頂,讓人可以隨心在棚下活動,也開啟人與竹、人與環境的對話。
「與木屋不同的是,竹屋帶一點野性。」甘銘源說,竹材雖需勤加保養,但自然材質給予人的經驗是愉悅的,值得!
竹材的質樸,構築了反璞歸真的「竹夢」踏實。在環境永續之路,它展現竹生活的無限可能。
台灣竹林資源豐富,竹在傳統農業社會中與人相依相隨,隨著科技進步,竹的應用從素樸進化到現代,甚至昇華成一種生活態度。
綠竹筍盛產於夏季,口感如水梨般細嫩清甜,是當季最受歡迎的佳餚之一,台北市木柵老泉里向來有冠軍筍常勝軍之稱,當地里長、筍農周良富偕家族兄弟帶我們到竹林裡挖綠竹筍,先在腰間繫蚊香、臂戴袖套,穿妥防蚊裝備後走進竹林尋找「筍友」。
竹筍是竹子根部的竹芽長成竹子前的「幼年期」,竹種攸關竹筍是否出土採收,像麻竹筍是出土後採收,而綠竹筍尖出土見光後就會行光合作用,「出青」使得筍肉帶有苦味,必須在竹筍冒出土前就採收。
周良富說,竹子喜濕,採綠竹筍時從竹尖覆土是否龜裂、土面是否潤濕即可判斷筍位。盛產期採筍絕對不會失望,竹叢的土面有許多筍訊號,他徒手一一鬆開表土,露出半截筍,再用筍刀鏟土,直到露出如牛角般的竹筍,找到節點後筍刀精準下刀,「刷」的一聲,綠竹筍Get!一根、兩根、三根……這叢綠竹採了近20根筍,果然大豐收。
夏季的綠竹筍供不應求,周良富說,趁鮮賣得好價錢,綠竹筍帶殼煮滾,冰鎮或淋上美乃滋,就是道清爽可口的涼菜。
筍農周良富表示,夏季盛產的綠竹筍,口感如水梨般細嫩清甜。(林旻萱攝)
東方意象的竹子
竹子是禾本科竹亞科的四季長青植物,全球有上千種,除了歐洲,各大洲均有竹子自然分佈,主要仍在濕潤的熱帶地區,其中80%分布在亞洲,又以東南亞、中國、日本、台灣居多,難怪竹子被視為具東方意象。
竹子分為叢生竹與散生竹,生長快速,平均一天可長18公分,甚至更多,三、五年就可以成材利用。它能有效減少土壤流失,且繁殖力強,疏伐愈多老竹,愈有利新筍萌發與提升竹子的品質。大多數的竹類終其一生開花一次後就會枯死,但地下莖並未枯死,經過五至十年後重新長出幼苗,又是翠綠的竹林。
自古以來竹與人們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緊緊相隨,竹的根、莖、筍、籜(音同「拓」,意指竹殼)、稈、枝、葉等部位均可使用;竹筍可食,竹籜可編斗笠,竹葉包粽子,竹枝可做成竹掃帚、竹筷、竹蜻蜓,竹桿可製成竹笛、造屋、製竹轎、燒製成竹炭……生活中總有竹子相伴。
竹的枝幹筆直挺拔,中空有節,歷代文人在幽篁中發思古之幽情,愛竹、詠竹、畫竹,以之喻君子,講氣節,重品德,名言「胸有成竹」、「無竹令人俗」即從竹而來。
台灣的竹林資源豐富,也有雅緻的竹林環境,在現代是讓人舒心的療癒場所,有「上帝部落」美稱的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苗栗泰安的烏嘎彥竹林、南投縣鹿谷鄉小半天風景區的孟宗竹海、雲林縣古坑鄉石壁的五元兩角竹涼亭綠廊道與竹林療癒基地、花蓮富里鄉羅山竹林步道,皆是深具竹特色的秘境。
台灣的竹林資源
台灣竹類專家呂錦明說,台灣氣候濕熱、降水量充足,從南到北、從平地到高山,竹子、竹筍皆長得很好,3,000公尺海拔的合歡山,滿山遍野皆為台灣特有種玉山箭竹(玉山矢竹)。
農業部調查,台灣有89種以上的竹種,其中25種是原生種。農業部資料,台灣重要的經濟竹種為麻竹、孟宗竹、刺竹、綠竹、長枝竹及台灣特有種桂竹等六種。農業部林業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是台灣研究最多竹種的公部門,主要探究竹林密度、栽植距離等竹林經營與管理。
「在山上亂丟垃圾的就是山豬了,竹筍剛長出來就被牠吃掉了。」蓮華池研究人員曾聰堯在麻竹林下發現一片片散落的筍殼,他見怪不怪地介紹麻竹:鮮筍味美,山豬也愛,偶有猴子來飽餐。
另一處自馬達加斯加引進的巨竹,竹子約30公尺、十層樓高。曾聰堯說,是為研究做竹筍罐頭而引進,一般竹子長成成竹約兩個月,巨竹則須半年時間。
矢竹科的台灣矢竹密生在樹蔭下,與玉山箭竹、包籜矢竹皆為台灣原生種。曾聰堯說,玉山箭竹分佈在中央山脈中高海拔山區,台灣矢竹、包籜矢竹分佈在中低海拔。
矢竹桿纖細堅韌,早期原住民用作狩獵用的箭桿,又名箭竹,矢竹筍又稱箭筍,可供食用。陽明山區的包籜矢竹,因位在保育區內,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還訂有箭筍採集規範。
曾聰堯說,三、四年生的竹子逐漸成熟,是利用的好時機,四年以上即屬老竹,因此有著「存三去四不留七」的竹林經營法則,必須定期疏伐、去枯竹與老竹,以維持竹林活力。
1980年代以前,台灣竹產業相當興盛,「當時燒烤用的竹籤、竹筍曬成的筍乾還能出口賺外匯。」呂錦明說。清代還有台南竹仔街、嘉義竹椅街、鹿港竹篾街等市集。
隨著塑膠用品問市,竹製品漸被取代,加上台灣人工成本增加,竹加工產業外移,台灣的竹產業規模才逐漸縮小,但竹筍文化與竹筍經濟仍「歷久彌新」。
台北市木柵老泉里歡迎民眾親自採筍,寓教於樂。(林旻萱攝)
竹筍文化
竹筍高纖、低熱量又含多種營養素,常是餐桌佳餚。以春分為界,春分後春雨綿綿,「雨後春筍」湧現,清明前後有箭筍,接著桂竹筍、轎篙筍、綠竹筍、烏殼綠竹筍、麻竹筍、甜龍筍,農曆十月以後則是稱為「冬筍」的孟宗竹筍產季。
「所有竹筍皆可食,但要看處理技巧。」呂錦明說,筍子「細水長流」,泡水半天再瀝乾水分、裝袋冷藏,炒肉絲、煮湯都好吃。
老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周良銓教我們煮綠竹筍;竹筍帶殼置入鍋中,加水淹過筍,大火煮開後,小火煮30分鐘關火,再悶30分鐘,放涼就是爽口的冷盤,或冷藏保存。
台灣人擅長料理,「竹筍文化」很豐富。曾聰堯說,有竹資源的日本大多吃筍乾,台灣則將竹筍當蔬菜,還可曬乾、醃漬,麻竹葉釀竹葉青酒、包粽子,原住民族利用桂竹桿做竹筒飯,竹膜包覆的米飯吸飽了竹子的香氣,更襯米飯香。
蓮華池員工餐廳主廚以各種竹筍變出家常筍餐:切丁的綠竹筍裝盤就是道甜嫩的涼筍,麻竹筍加排骨湯老少皆愛,小吃攤、滷肉飯便當常見的竹筍滷梅乾菜,近年引進種植的甜龍筍炒木耳、肉絲,過年或辦桌的大菜筍乾封肉,以及以竹山名產醬筍煎蛋。
為了滿足消費需求,筍農二代李星辰開發不添加防腐劑的真空加工技術,生產即食的竹筍,並創立「日茂竹筍」品牌,將竹筍外銷至美、加等國的華人市場。
冬筍產量少,是筍類中經濟價格最高者,南投竹山、鹿谷地區是全台生產冬筍聞名的鄉鎮,也是全台少數設有筍市場者,鹿谷筍市場更是專營冬季,可見冬筍深受歡迎。
竹山鎮是台灣竹產業的重鎮,早期鎮內翠竹遍野,竹山地名因此而來,竹工藝師人數冠全台,更有著獨特的「竹筍文化」。
過年時家家戶戶的餐桌上少不了山珍海味,對竹山人而言,山珍,無疑指的是冬筍。「竹山人過年過節沒有滷冬筍、冬筍魷魚蒜這兩道手路菜,不算過年。」竹山人的林試所森林利用組研究員林裕仁回憶。
竹山鎮公所與農會還特地出版冬筍特色食譜,冬筍螺肉蒜、冬筍魷魚蒜,是以冬筍加「海味」螺肉或魷魚(乾魷魚泡濕),以及大蔥、排骨、乾香菇、醬筍熬出冬筍的香氣及鮮甜;滷冬筍則是冬筍、花菇加入高湯,小火悶煮至熟透,再將大蒜莖入鍋,加些許勾芡即可盛盤。竹山人的私房菜醬筍,是將麻竹筍管切塊,用鹽、豆粕、甘草醃漬,完全嚐不出筍的纖維口感,是下飯的小菜。
林試所林產利用組研究員林裕仁對竹子有很深的研究。(林旻萱攝)
竹的創新應用
隨著科技進步,竹的應用從素樸進化到現代。林裕仁的研究室陳列竹編、竹童玩、竹炭、生質能源之一的竹質顆粒……如同搭乘時光機,看遍竹的前世今生。
輔導竹產業的林裕仁說,台灣桂竹具有極佳韌性且不易斷裂的特性,是日本人偏愛的竹劍材料,南投的宏達、竹育公司是竹山唯二的竹劍加工廠,老字號的宏達使用桃園復興鄉的台灣桂竹,加上精湛的生產技術,成為全球竹劍的重要製造業者。
竹加工品提升竹子的經濟價值。高溫悶燒的竹炭具良好的導電性,可阻絕有害的電磁波,其細微的孔隙能淨化空氣,竹炭釋出微量的遠紅外線能改善血液循環,隨手放在容器內,也可以是裝飾品。
近年國際間重視淨零減碳,造就「點火」竹的循環經濟。林裕仁說,以樹木造林20年為一期,竹子三至五年就可成材利用,固碳能力是樹木的三至四倍,被視為最具碳匯潛力的再生材料資源,政府鼓勵企業贊助竹林經營,竹產業趁勢活化,形成造林與產業的良性循環。
「不過,若要促進竹子用量,有賴用量大的竹建築。」林裕仁說。
竹構建築不僅美觀,也具備永續建築的價值。(林旻萱攝)
從竹子到竹建築
在台灣,建築師甘銘源與李綠枝,是最早投入竹建築現代化的永續實踐道路。
「早期喜歡用台灣檜,還從越、美進口檜木,但檜木成材要幾百年,且僅環太平洋地區才有,資源很快被用完了,後來意識到材料供應鏈的背後是對環境最大的破壞,因此回過頭使用最在地的材料。」甘銘源靦腆地道出從使用數百年等級的高級木材,到使用四年成材的竹子的轉變歷程。
2011年,甘銘源與李綠枝率全台之先投入竹建築研究,「台灣颱風地震多,對建物的要求首重安全,考慮很多。」他們與竹同好成立「台灣竹會」推廣竹資源,與國內產官學界合作研究竹材應用,找出防霉、防蛀、防劈裂又耐久的高溫乾燥處理方式。
為讓竹構造型千變萬化,彎曲竹材是竹建築現代化過程必備的關鍵技術,甘銘源等人研發竹的綁紮、插銷、集成式、中介構作等接頭系統,有利於創造大型的竹構建築,還將累積的竹材與接頭知識出版成書,分享利用自然資源的概念。
台南市長榮大學長榮堂、桃園大湳森林公園竹構藝術——弦竹亭,紅銅金屬保護著竹構屋頂,讓人可以隨心在棚下活動,也開啟人與竹、人與環境的對話。
「與木屋不同的是,竹屋帶一點野性。」甘銘源說,竹材雖需勤加保養,但自然材質給予人的經驗是愉悅的,值得!
竹材的質樸,構築了反璞歸真的「竹夢」踏實。在環境永續之路,它展現竹生活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