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前面有小河 台北水城
作家舒國治的《水城台北》說道,1970年代的台北曾是水渠密佈、水田處處。「婦女浣衣,在隨著可見的小溪水河邊。人們行路,常沿著河或溝,並隨時準備過橋;甚至推開家門,就見一塊天天踏跨的橋板。」
隨著溝圳加蓋、都市開發,想探索台北水城,仍有蛛絲馬跡可循,甚至不用到台東的伯朗大道,台北市關渡平原還留有一處一望無際的稻田,欣賞綠色搖曳的稻浪之餘,不要錯過豐富的水文化與生態,五月端午在洲美濕地更有划龍舟比賽。
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49巷有處隱秘入口,連結一座木棧橋,到了45巷,別有洞天,經由社區與文資工作者的努力,重現了300年前台北市第一條灌溉水圳──霧裡薛圳支線的歷史場景。
看著小圳裡斑龜、巴西龜慢條斯理地游來游去,很是療癒。幸運的話,還可看到一條黑溜溜的土虱快閃而去。
大員水協致力水文化的保留與復興,左起為理事長梁蔭民、總幹事邱清文、理事郭麗雪。(林旻萱攝)
都市叢林裡尋找水城密碼
霧裡薛圳經過公館來到溫州街附近,日治時期在九汴頭共分出九條支流,其中三條是主要支線,現於溫州街45巷的水圳為第二霧裡薛支線。
從事水文研究20多年的社區大學環境學程講師梁蔭民,指著附近一棟多邊型的公寓說,「你看,這幢房子一直在轉彎,這就是隱藏的水城密碼。」
他解釋,這棟房屋當初沿著水圳興建,呈不規則形的建物;台北市有許多三角形的街屋,或是大馬路斜岔出去,都是過去倚河闢建的明證。例如台北市安和路,從仁愛路以斜線方式連結忠孝東路、敦化南路,就是因為安和路原是「大灣」河道;有著清朝時期建造的芳蘭大厝、義芳居等古蹟的芳蘭路,「彎」沿著到台北市民族國中,即是昔日瑠公圳。
台灣大學水工試驗所旁約50公尺有一段圳道,是瑠公圳系統至今保存良好的大安支線,流經小椰林道,穿越辛亥路,沿和平東路二段96、175巷,到瑞安街71巷便是圳尾了。
正如舒國治《水城台北》書中所說:「台北之街路彎曲,巷中生弄,全是沿由早年的溪渠河道而逐漸形成的。」
台灣大學的醉月湖昔日是農業灌溉的埤塘。(林旻萱攝)
穿城之水,流光記憶
台北地景的變遷裡,現在還可以看到昔日水城的粼粼痕跡。梁蔭民說,台灣大學的醉月湖曾是農業灌溉的埤塘,可以說是台北平原在農業時代消失後所留下的最後一個天然湖泊。南海學園的荷花池、榮星花園的螢火蟲復育地都曾是灌溉埤塘。
又如台北市敦化南路有一公車站,名叫「坡心」(此站現已改為成功國宅),梁蔭民說,坡的古字是「陂」,用閩南話來說,就是埤塘。從《台灣堡圖》古地圖,可見這個地方以前是在灌溉的埤塘上。
梁蔭民更援引校歌為證,顯示昔日台北水城的潺潺風光。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校歌的第一句:「遠山蒼蒼,綠水泱泱」,寫的是100多年前創校時的地景。當時學校左、右各有一條溉灌水圳,四周都是水田,從學校教室遠望,可以看到七星山與大屯山。
台北市三興國小的校歌裡也有「瑠公圳,水泱泱」。前新北市長周錫瑋曾說過,就讀三興國小時曾在學校旁的水圳戲水,但水圳隨著都市開發封蓋以後,校歌也改了。
梁蔭民教授的「穿城之水」走讀課程,帶領參加者尋找隱藏在台北市的水路,路線是「沿著新生南路順流而下,可以到基隆河;匯流之處往上走會發現,原本忠孝東路有條河,逆流而上可到六張犁。」
這些需要些許想像力的走讀路線,對照1904年的《台灣堡圖》或是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正是百年前的台北水城。梁蔭民說,就像韓國清溪川、日本瀨戶川的復原計畫一樣,本來「理想就是引領社會改變的可能」,如果未來計劃將河流開蓋,就可以從台大醉月湖划獨木舟到六張犁。
大員水協在霧裡薛圳支線舉辦移除外來種的原生復育工作坊,樂趣多於收穫。(梁蔭民提供)
公民倡議,社會參與
昔日河圳的再造與重現,公民的倡議與社區的參與缺一不可。
就像溫州街45巷的霧裡薛圳支線,「這一段水圳呈現出來的意義,就是公民參與。」梁蔭民說,大學里里長吳沛璇結合里民認養「霧裡薛圳支線」,協助綠美化,不僅成為當地小學戶外環境教育的場域,結合在地強大的文資保護力量,保留下來殷海光故居、臺靜農故居等日式建築,加上溫州街上富有人文氣息的咖啡廳、書店等,成為台北市人文走讀最熱門的路線。
一路參與殷海光故居、大院子文資保存運動的台北市大員水文化復興協會(以下簡稱「大員水協」)理事郭麗雪說,2012年參與了大安社區大學梁蔭民老師教授的「戀戀圳道」課程,結合志同道合的同學成立「大員水文化復興社」,2024年更向台北市政府立案,成立台北市大員水協,將對水環境的關心,從大安區擴大到整個台北市。
擔任大員水協理事長的梁蔭民講了一個小故事,台北市嘉興街有一處建築工地,整地的時候,挖出一條小水溝,本來小水溝加蓋後,就要蓋房子。
好巧不巧地,被社大水圳文化班的一位學員楊坤明認出,這不是「小水溝」,而是一條古河流,是從福州山山上流下來的小溪。經過大員水協向台北市政府申請「文資保存」,雖然並未通過,梁蔭民認為,仍有撒種教育的功能,讓市府官員、建商不要輕忽:「我們這裡有一條小溪!」
溫州街霧裡薛圳支線目前也有都市更新的計畫,郭麗雪指出,大員水協已將霧裡薛圳支線提報為文化資產,經過會勘,建商也展現善意,願意配合把建物轉向,將霧裡圳的部份圳道作為綠地的開放空間,讓台北城的歷史古圳仍有機會保存下來。
在台北這座城市,還可以看到一望無盡的稻田風光。(林旻萱攝)
水文化豐富的五分港溪
台北市最富有水文化與生態的河流,梁蔭民推薦又稱五分港溪的舊雙溪河道。
「五分港溪仍保留自然的河道,」他所說自然的河道,指的是沒有水泥堤岸的河道,也因此衍生了特別的生態與水文化,例如此處可以找到野生的、台灣原生種的「穗花棋盤腳」。
又稱為「水茄苳」、「夜間煙火」的穗花棋盤腳原本被列為瀕危植物,台灣各地已傳出不少人工復育成功的案例,但在五分港溪卻有野生的水茄苳,顯示用水漂來繁殖後代的穗花棋盤腳,正是台北濕地時代重要的證據。
五分港溪流經的洲美濕地,保留了原生河道、水田、灌溉渠道、埤塘等水文風光,與當地住民的互動,形成特殊的文化景觀。梁蔭民指出,當地民眾在土溝旁邊種植經濟作物,例如茭白筍的根莖防止水流對土溝沖刷與侵蝕,因此把200年來的土溝保存下來,這是人跟自然互動的生態智慧。
五分港溪也有著獨特的水神信仰,位於北投區洲美里的洲美屈原宮,是台灣屈原宮中,唯一主祀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時,屈原宮還會舉行具有嘉年華氣氛的划龍舟比賽。
來自香港的梁蔭民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划龍舟,每個地方龍舟大小都不一樣,台灣的龍舟配備18個槳手;但屈原宮的龍舟卻有32個槳手。他認為這是出於地方的榮譽感與驕傲,「台灣最大的龍舟在洲美」,有「輸人不輸陣」的意味。
有人會好奇,洲美里明明是陸地,為什麼會有水神信仰?曾在當地進行田野調查的梁蔭民指出,當初先民開墾此地時,應該是河道縱橫的。很多老一輩的居民回憶,4、50年前家裡有舢舨,顯示他們傍水而居,還說五分港溪的鯉魚比基隆河裡面的魚還要大。
探索淡水河流域沿線,充滿遊憩、美食、健身等樂趣。(林旻萱攝)
大川大水,親水文化
若溯源台北最早的古地圖,可以找到1654年由荷蘭人所繪製的《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簡稱為「大台北古地圖」)。梁蔭民認為,雖然比例不太對,但大台北地區重要的河流都有畫進去,從地圖中可看到已從西班牙人手中奪下的和平島,淡水河口連接彎彎的基隆河,以及新店溪與大漢溪流域。
這些大台北的主要河川,早期經濟掛帥時期,民眾把河流變後院,垃圾越丟越多,工業汙染在一夕之間,河川變色。近30年經由政府的努力,使大漢溪、新店溪及基隆河三大支流匯集而成淡水河流域,水質越來越乾淨。
垃圾掩埋場被開發為河濱公園;大漢溪建置了八處人工濕地,生態盎然;河流的沿岸開發變成籃球場、壘球場、散步道或是自行車道;淡水河與基隆河會合的關渡、竹圍等沙洲地,成為北部最重要的水鳥與紅樹林保護區。
梁蔭民也感嘆,「我們用200年的洪水率來整治河流,所以堤岸越築越高,卻阻隔了人與河流之間的交通往來。」但亡羊補牢猶未晚,透過堤岸美化或是跨堤橋,來增加通行、景觀、休閒的功能。
知名建築師Zaha Hadid設計的「淡江大橋」,設計靈感來自雲門舞集舞者的跳舞姿態,預計2026年初完工,將是世界450公尺最大跨徑單塔不對稱斜張橋,欣賞淡水河口廣闊美景指日可待。
對喜歡冒險、健腳的遊客,梁蔭民推薦不妨前往一探基隆河的壺穴群,因基隆河上游多雨,湍急的水流將上游的礫石往下帶,在基隆河河床向下鑽蝕出大小不一、形狀百變的坑洞,稱為「壺穴」。
最顯著的四個壺穴群──暖暖、猴硐、四廣潭與大華壺穴群,這些以水所侵蝕出來的地形,由於壺穴的數量不計其數,形類眾多,生命週期完整,分布範圍廣,可以稱為世界級的地景。
不論是尋索台北市精華區的水城密碼,或是在大漢溪、新店溪河堤騎自行車、看日落;或是用悠遊卡,搭乘觀光客輪遊淡水河;或是在五分港溪划龍舟,河流有助減低城市的熱島效應,提供休閒的場域,也是生物的重要棲地。台北水城
隨著溝圳加蓋、都市開發,想探索台北水城,仍有蛛絲馬跡可循,甚至不用到台東的伯朗大道,台北市關渡平原還留有一處一望無際的稻田,欣賞綠色搖曳的稻浪之餘,不要錯過豐富的水文化與生態,五月端午在洲美濕地更有划龍舟比賽。
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49巷有處隱秘入口,連結一座木棧橋,到了45巷,別有洞天,經由社區與文資工作者的努力,重現了300年前台北市第一條灌溉水圳──霧裡薛圳支線的歷史場景。
看著小圳裡斑龜、巴西龜慢條斯理地游來游去,很是療癒。幸運的話,還可看到一條黑溜溜的土虱快閃而去。

都市叢林裡尋找水城密碼
霧裡薛圳經過公館來到溫州街附近,日治時期在九汴頭共分出九條支流,其中三條是主要支線,現於溫州街45巷的水圳為第二霧裡薛支線。
從事水文研究20多年的社區大學環境學程講師梁蔭民,指著附近一棟多邊型的公寓說,「你看,這幢房子一直在轉彎,這就是隱藏的水城密碼。」
他解釋,這棟房屋當初沿著水圳興建,呈不規則形的建物;台北市有許多三角形的街屋,或是大馬路斜岔出去,都是過去倚河闢建的明證。例如台北市安和路,從仁愛路以斜線方式連結忠孝東路、敦化南路,就是因為安和路原是「大灣」河道;有著清朝時期建造的芳蘭大厝、義芳居等古蹟的芳蘭路,「彎」沿著到台北市民族國中,即是昔日瑠公圳。
台灣大學水工試驗所旁約50公尺有一段圳道,是瑠公圳系統至今保存良好的大安支線,流經小椰林道,穿越辛亥路,沿和平東路二段96、175巷,到瑞安街71巷便是圳尾了。
正如舒國治《水城台北》書中所說:「台北之街路彎曲,巷中生弄,全是沿由早年的溪渠河道而逐漸形成的。」

穿城之水,流光記憶
台北地景的變遷裡,現在還可以看到昔日水城的粼粼痕跡。梁蔭民說,台灣大學的醉月湖曾是農業灌溉的埤塘,可以說是台北平原在農業時代消失後所留下的最後一個天然湖泊。南海學園的荷花池、榮星花園的螢火蟲復育地都曾是灌溉埤塘。
又如台北市敦化南路有一公車站,名叫「坡心」(此站現已改為成功國宅),梁蔭民說,坡的古字是「陂」,用閩南話來說,就是埤塘。從《台灣堡圖》古地圖,可見這個地方以前是在灌溉的埤塘上。
梁蔭民更援引校歌為證,顯示昔日台北水城的潺潺風光。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校歌的第一句:「遠山蒼蒼,綠水泱泱」,寫的是100多年前創校時的地景。當時學校左、右各有一條溉灌水圳,四周都是水田,從學校教室遠望,可以看到七星山與大屯山。
台北市三興國小的校歌裡也有「瑠公圳,水泱泱」。前新北市長周錫瑋曾說過,就讀三興國小時曾在學校旁的水圳戲水,但水圳隨著都市開發封蓋以後,校歌也改了。
梁蔭民教授的「穿城之水」走讀課程,帶領參加者尋找隱藏在台北市的水路,路線是「沿著新生南路順流而下,可以到基隆河;匯流之處往上走會發現,原本忠孝東路有條河,逆流而上可到六張犁。」
這些需要些許想像力的走讀路線,對照1904年的《台灣堡圖》或是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正是百年前的台北水城。梁蔭民說,就像韓國清溪川、日本瀨戶川的復原計畫一樣,本來「理想就是引領社會改變的可能」,如果未來計劃將河流開蓋,就可以從台大醉月湖划獨木舟到六張犁。

公民倡議,社會參與
昔日河圳的再造與重現,公民的倡議與社區的參與缺一不可。
就像溫州街45巷的霧裡薛圳支線,「這一段水圳呈現出來的意義,就是公民參與。」梁蔭民說,大學里里長吳沛璇結合里民認養「霧裡薛圳支線」,協助綠美化,不僅成為當地小學戶外環境教育的場域,結合在地強大的文資保護力量,保留下來殷海光故居、臺靜農故居等日式建築,加上溫州街上富有人文氣息的咖啡廳、書店等,成為台北市人文走讀最熱門的路線。
一路參與殷海光故居、大院子文資保存運動的台北市大員水文化復興協會(以下簡稱「大員水協」)理事郭麗雪說,2012年參與了大安社區大學梁蔭民老師教授的「戀戀圳道」課程,結合志同道合的同學成立「大員水文化復興社」,2024年更向台北市政府立案,成立台北市大員水協,將對水環境的關心,從大安區擴大到整個台北市。
擔任大員水協理事長的梁蔭民講了一個小故事,台北市嘉興街有一處建築工地,整地的時候,挖出一條小水溝,本來小水溝加蓋後,就要蓋房子。
好巧不巧地,被社大水圳文化班的一位學員楊坤明認出,這不是「小水溝」,而是一條古河流,是從福州山山上流下來的小溪。經過大員水協向台北市政府申請「文資保存」,雖然並未通過,梁蔭民認為,仍有撒種教育的功能,讓市府官員、建商不要輕忽:「我們這裡有一條小溪!」
溫州街霧裡薛圳支線目前也有都市更新的計畫,郭麗雪指出,大員水協已將霧裡薛圳支線提報為文化資產,經過會勘,建商也展現善意,願意配合把建物轉向,將霧裡圳的部份圳道作為綠地的開放空間,讓台北城的歷史古圳仍有機會保存下來。

水文化豐富的五分港溪
台北市最富有水文化與生態的河流,梁蔭民推薦又稱五分港溪的舊雙溪河道。
「五分港溪仍保留自然的河道,」他所說自然的河道,指的是沒有水泥堤岸的河道,也因此衍生了特別的生態與水文化,例如此處可以找到野生的、台灣原生種的「穗花棋盤腳」。
又稱為「水茄苳」、「夜間煙火」的穗花棋盤腳原本被列為瀕危植物,台灣各地已傳出不少人工復育成功的案例,但在五分港溪卻有野生的水茄苳,顯示用水漂來繁殖後代的穗花棋盤腳,正是台北濕地時代重要的證據。
五分港溪流經的洲美濕地,保留了原生河道、水田、灌溉渠道、埤塘等水文風光,與當地住民的互動,形成特殊的文化景觀。梁蔭民指出,當地民眾在土溝旁邊種植經濟作物,例如茭白筍的根莖防止水流對土溝沖刷與侵蝕,因此把200年來的土溝保存下來,這是人跟自然互動的生態智慧。
五分港溪也有著獨特的水神信仰,位於北投區洲美里的洲美屈原宮,是台灣屈原宮中,唯一主祀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時,屈原宮還會舉行具有嘉年華氣氛的划龍舟比賽。
來自香港的梁蔭民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划龍舟,每個地方龍舟大小都不一樣,台灣的龍舟配備18個槳手;但屈原宮的龍舟卻有32個槳手。他認為這是出於地方的榮譽感與驕傲,「台灣最大的龍舟在洲美」,有「輸人不輸陣」的意味。
有人會好奇,洲美里明明是陸地,為什麼會有水神信仰?曾在當地進行田野調查的梁蔭民指出,當初先民開墾此地時,應該是河道縱橫的。很多老一輩的居民回憶,4、50年前家裡有舢舨,顯示他們傍水而居,還說五分港溪的鯉魚比基隆河裡面的魚還要大。

大川大水,親水文化
若溯源台北最早的古地圖,可以找到1654年由荷蘭人所繪製的《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簡稱為「大台北古地圖」)。梁蔭民認為,雖然比例不太對,但大台北地區重要的河流都有畫進去,從地圖中可看到已從西班牙人手中奪下的和平島,淡水河口連接彎彎的基隆河,以及新店溪與大漢溪流域。
這些大台北的主要河川,早期經濟掛帥時期,民眾把河流變後院,垃圾越丟越多,工業汙染在一夕之間,河川變色。近30年經由政府的努力,使大漢溪、新店溪及基隆河三大支流匯集而成淡水河流域,水質越來越乾淨。
垃圾掩埋場被開發為河濱公園;大漢溪建置了八處人工濕地,生態盎然;河流的沿岸開發變成籃球場、壘球場、散步道或是自行車道;淡水河與基隆河會合的關渡、竹圍等沙洲地,成為北部最重要的水鳥與紅樹林保護區。
梁蔭民也感嘆,「我們用200年的洪水率來整治河流,所以堤岸越築越高,卻阻隔了人與河流之間的交通往來。」但亡羊補牢猶未晚,透過堤岸美化或是跨堤橋,來增加通行、景觀、休閒的功能。
知名建築師Zaha Hadid設計的「淡江大橋」,設計靈感來自雲門舞集舞者的跳舞姿態,預計2026年初完工,將是世界450公尺最大跨徑單塔不對稱斜張橋,欣賞淡水河口廣闊美景指日可待。
對喜歡冒險、健腳的遊客,梁蔭民推薦不妨前往一探基隆河的壺穴群,因基隆河上游多雨,湍急的水流將上游的礫石往下帶,在基隆河河床向下鑽蝕出大小不一、形狀百變的坑洞,稱為「壺穴」。
最顯著的四個壺穴群──暖暖、猴硐、四廣潭與大華壺穴群,這些以水所侵蝕出來的地形,由於壺穴的數量不計其數,形類眾多,生命週期完整,分布範圍廣,可以稱為世界級的地景。
不論是尋索台北市精華區的水城密碼,或是在大漢溪、新店溪河堤騎自行車、看日落;或是用悠遊卡,搭乘觀光客輪遊淡水河;或是在五分港溪划龍舟,河流有助減低城市的熱島效應,提供休閒的場域,也是生物的重要棲地。台北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