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變對手:好萊塢電影中國市場優勢不再

漫威電影《蜘蛛人:無家日》(Spider-Man: No Way Home)2021年底上映12天,全球票房就迅速突破10億美元,成為去年最賣座的電影,力壓中國愛國電影《長津湖》的9億美元。

分手中:好萊塢不靠中國市場創票房新高

《蜘蛛人:無家日》截至2022年2月,全球票房收入高達18億美元,這是自武漢肺炎疫情以來表現最好的電影。據《美國之音》報導,去年美國漫威四部電影《黑寡婦》、《尚氣與十環傳奇》、《永恆族》及《蜘蛛人:無家日》,全球票房都相當亮眼,但這四部電影連續在中國都吃了閉門羹,上映日期遭中國政府故意推遲,至今中國觀眾仍無法在銀幕前觀賞。漫威電影在中國的市場雖被中共有意阻斷,但在全球其他市場依舊締造佳績。

根據美國商業雜誌《富比世》(Forbes)報導,好萊塢電影界已經不再需要倚賴中國來衝票房收入,並指出大多數在中國票房成功的好萊塢電影,在美國國內及全球同樣都很成功,例如《星際爭霸戰3:浩瀚無垠》(Star Trek Beyond)在中國賺到6,000億美元票房,全球票房則高達3.3兆美元。

好萊塢電影業雖然過去從中國賺取不少報酬,但全美戲院協會執行長約翰‧菲蒂安(John Fithian)認為,其實中國市場對好萊塢片商的重要性被「大幅誇大」。他向《好萊塢報導者》(The Hollywood Reporter)表示,「片商從中國賺取的報酬遠低於世界其他地方。如果一張電影票在美國賣10美元,片商從中能賺取5或6美元,但在中國只能賺1到2美元。」同時,中國政府持續限制外國片上映的數量,在2021年,美國電影只有25部能在中國戲院上映,相較於2019年的45部大幅減少,迫使好萊塢不得不離開中國市場。

好萊塢迎合中共審查,也養大了競爭對手

過去好萊塢電影常令人詬病的是,為了通過中國國家電影局的審核以便打進中國市場,低頭「自我審查」與讓步。提倡文學自由與人權的「美國筆會」(PEN America)2020年8月發布題為《好萊塢製作,北京審查:美國影業和中國政府影響力》(Made in Hollywood, Censored by Beijing: The U.S. Film Industry and Chinese Government Influence)的報告,揭露好萊塢業者為了討好中共,不惜在演員、劇情、台詞、場景等各方面妥協,例如讓湯姆克魯斯在《捍衛戰士: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的夾克上的中華民國國旗消失、刪除《末日之戰》(World War Z)劇情裡中國是活屍病毒起源的橋段,以及模糊掉《鋼鐵人3》(Iron Man 3)的反派角色滿大人是中國人的身分,更不用提台灣、香港、西藏或任何與人權有關的議題也自然成了好萊塢的禁忌。

除了自我審查,好萊塢把電影技術也授予中國企業,扶植了中國電影產業的崛起。2020年出版《投餵中國龍:置身於好萊塢、NBA和美企面臨的萬億美元難題》(Feeding the Dragon: Inside the Trillion Dollar Dilemma Facing Hollywood, the Nba, & American Business)一書的作者克里斯‧芬頓(Chris Fenton),本身是好萊塢製片人,他表示好萊塢為了進入中國市場與中國企業合作,經常必須與對方分享最新的電影技術、製作與資訊,間接壯大了中國電影產業。現在,中國電影產業成熟了,便成了全球電影業的主要競爭者。

中國2021年的電影票房收入超過74億美元,連續兩年超越美國成為稱霸全球的電影市場。其中,中國的票房收入有八成是國產電影,外國電影配額越來越少。根據中國燈塔研究院發表的《2021中國電影市場年度報告》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國產影片有697部,進口片票房僅占整體的二成。維吉尼亞大學媒體研究(Media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教授、《中國製好萊塢》(Hollywood Made in China)一書作者艾恩‧科卡斯(Aynne Kokas)預測,未來好萊塢片能夠獲准在中國上映的數額會越來越少,而且將面臨更嚴格的審查管制。

換言之,美國好萊塢電影業者長年為了商業利益討好中國政府所做的讓步、自我審查及對內容製作的傷害,沒有換來中國開放更多的好萊塢電影,審查反而更嚴格,甚至培植了中國電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