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科學》前主編】陸子鈞:錯看世界,別說世界騙了你

也不過2、30年,這個世界傳遞接收訊息的方式,已經發生幾輪翻天覆地的轉變。網路、網路、網路,主因當然是網路。

網路帶來資訊爆炸,改變大眾媒體的絕對權威;由點對點延伸,社群媒體的出現加上行動裝置普及,自媒體、素人參戰,視覺化資訊、網路影音也加入,讓我們正式宣告:全媒體時代已經來臨。

使用行為改變,電視、廣播、報章雜誌都是首當其衝對象。網路大戰已然開打,傳統媒體原有業績受到影響,意識到轉型壓力,也急著跨入江湖高喊「數位化」;但是大家心裡明白,即使收視壓力轉為點閱壓力,有了點閱率也不一定等同廣告營收,拖著沉甸甸的龐大組織,牽一髮動全身,投入大筆資源,還是見不到底,人心惶惶。

同時間,不斷冒出的網路原生媒體,創新、有風格,還一身是膽,卻苦無穩定資源投入。多數業務資源仍在傳統媒體,新創團隊即使這季成功吸引創投、廣告商投資,也不敢貿然擴大團隊,因為下一季不一定養得起;組織精簡靈活,每人身上卻都背負多工壓力,靠熱情,可以燒多久?

在轉型變革的年代,傳統媒體不敢冒險、網路原生媒體沒空冒險;舊組織缺新血,新組織缺資源,兩者都在和時間賽跑;讀者觀眾,則是愈來愈苦於氾濫爆炸的空乏訊息,怎麼辦?

《泛科學》前主編陸子鈞的答案很簡單也不簡單:串起來。

用這時代的方式做想做的事

花了4年把3000人粉絲團,打造成超過22萬人的全台最大科普社群之後,陸子鈞現在除了在不同傳統媒體擔任新媒體研究顧問,也「走跳」於網路原生媒體間。他不只想串聯新創組織,還希望把好點子與工作方法帶入傳統媒體,打通人力、金錢與時間需求,解決新舊媒體的困境。

串聯的第一步是理解。為了理解不同媒體需求,陸子鈞除了大量、深入蒐集資料,透過社群觀測工具分析不同社群發展,也花時間拜訪團隊成員。「白天喝咖啡、晚上喝酒,每個人都在談自己做的事情,」他說,自己做的,就是不斷聽和聊,想辦法補齊朋友缺乏或沒空處理的部分。

第二步從痛處下手。同時間,他嘗試在傳統媒體組織內發起小型計畫,在不增加過多工作量的情況下,透過科技工具、逐步加入組織社群化的工作模式,一面觀測各階段的成效與難處,一面試圖促成與網路原生媒體間的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