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金融系出路解析

兩岸金融業務 銀行重現風華

「你想短期內實現致富的夢想嗎?選擇金融工程吧,這是你實現夢想的捷徑!」

這是美國大學財務金融系的招生廣告文案。過去20年,美國華爾街大量網羅定價模型與風險管理高手,運用高深的數理模型、先進的IT技術,將數學、物理學、經濟學、統計學、金融學、精算學融於一爐,設計出深奧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賺取天文數字的暴利,也讓財務金融成為美國頂尖頭腦的薈萃之地。同樣在台灣,台大財金系也蟬連文法商領域的第一志願。

人民幣業務 銀行重拾成長動能
財金系就業以銀行、證券、期貨、投信投顧、保險,以及企業財務部門為大宗。金融業的榮枯,直接牽動財金系的出路。像是在金融海嘯期間,財務工程師頓失所依,理財專員也大量裁員,財金系出路曾經一度拉警報;但隨著兩岸金融業務解禁,金融業重拾成長動能,財金系也再度擦亮招牌。

2000年後,台灣金融業的成長陷入停滯,從業人數在原地踏步了10年。傳統上,銀行以企業放款授信為主力業務,但國內製造業移往中國,銀行卻被綁死在台灣,無法隨企業客戶「錢」進中國。在企業金融受限的情況下,銀行將重心轉向消費金融(如現金卡、車貸、房貸)與財富管理(賣基金、連動債等),結果分別在卡債風暴和雷曼兄弟倒閉事件受到重創。

然而,就在外界認為金融業光環褪色時,過去3年台灣金融業獲利卻三級跳,去年銀行整體獲利更突破2,500億元,寫下歷史新高。連帶地,金融業不論年終獎金或加薪幅度,連續3年都高居各行業之冠。而對獲利貢獻最大的,就是人民幣業務。

財金系就業 要放眼海外市場
中國為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相當程度支持台灣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而台灣因兩岸貿易順差的關係,本身也持有大量人民幣,這成為發展人民幣業務的基礎。台灣存放款利率的「利差」很小,造成銀行業獲利微薄化。但人民幣的存放款利差非常大,尤其中國現在「錢荒」嚴重,更使放款利率呈現噴出走勢。銀行業在台灣以低利吸收人民幣存款,拿到中國轉手即可賺取驚人的利差。不只如此,國內銀行還爭相推出人民幣金融商品(例如俗稱的「寶島債」)。在部分金控公司,人民幣業務甚至已貢獻總獲利的7成。

兩岸簽訂ECFA之後,台灣金融業得以到中國設立分行。不過各金融業種當中,在中國發展最迅猛的,倒不是銀行、證券與保險業,而是租賃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租迪和,主要承作中國民營中小企業的設備租賃,不但躍居台灣金融股王,2014年徵才規模更突破千人大關。由於中國政府對金融業綁手綁腳、管制頗多,但租賃卻不被視為金融業,有如「漏網之魚」,因而成為台灣金融業在中國市場的突破口,過去兩年來,業者無不卯足全力成立租賃公司。

星展銀行人力資源部資深副總朱麗文指出,隨著台灣金融業大舉進軍中國,未來兩岸金融整合將更緊密。而在緬甸、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台灣金融業者也加速撒網佈點,因此財金系學生不能只看台灣市場。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