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表演藝術 要學問也要口才

同樣一門課,有些人說起來津津有味,有些人說起來卻索然無味,差別就在於表達能力。

《台上台下都吸引人的說話整理術》作者渡邊美紀指出,「話語被對方吸收的程度=主張×表達方式」。「就算你有10分的實力,表達方式卻只有1分,對方能吸收的就只有10分。如果表達方式有10分,同樣的意見就會以10倍的影響力打動對方。」

教學是表演藝術 要學問也要口才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教授游梓翔認為,好口才包括兩個層面:腦才與口才,先有「腦才」才有好「口才」。腦才指的是「理性的思考邏輯+感性的說故事能力」,邏輯清楚再加上會說故事,話就能說得漂亮。

老師要跟手機搶學生的注意力
談到學校授課和公開演講的差別,游梓翔比喻,就像連續劇之於電影,前者的節奏比較慢、劇情鋪陳也沒那麼精練。兩者最大的分野在於:時間。「老師在學校上課有18個星期可以鋪梗,在外演講則只有1、2個小時,必須將重點濃縮在很短的時間內講完。」

現今當老師,想吸引學生的「眼球」大不易。游梓翔感嘆,筆電、手機和平板電腦都在搶學生的注意力,因此,一學期的課不能當18週的課在教,要加以拆解,當成1小時的演講、18週的電影來準備,不精彩就別想吸引學生。

教學,某種程度也成為一種「表演藝術」,光有高深學問還不夠,想讓台下學生吸收你所教的,還要有口語表達力、舞台魅力及創意教學能力。

「動作能幫語言伴奏,」游梓翔發現,受歡迎的老師,多半帶有一點點的瘋狂,透過姿勢、動作及語調,展現出對教學的狂熱,進而感染學生學習的熱情。「老師本身就是一個教學媒體,全身上下都可以是上課的道具。」

老師不能光站在雲端或地面
游梓翔指出,教學是知識的傳遞,也是一種溝通的過程。為人師表者,上課必須克服兩道溝通障礙:
本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