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出語言魅力 衝出高收視

面對任何議題,名嘴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儘管他們風格各異,有些擅長爆料揭弊,有些具有專家身分,但口才辨給絕對是必要的條件。

檯面上的名嘴,十之八九都是記者出身。長年新聞工作的訓練,使其能在很有限的時間內,快速整理紛亂的訊息,提煉出精彩的論點;更因為他們熟悉「鏡頭語言」,能適應電視的快速節奏,只要幾句話就能命中要害,使得資深記者成為名嘴的搖籃。

先言之有物 再練習怎麼說
主持人于美人在《于美人黃金說話課》中提到,說話很像寫文章,必須有「好的內容」加上「好的呈現」。其中,說話的內容就像是劇本,結構必須符合邏輯;而說話的呈現方式則像是演員詮釋劇本,要讓人聽得懂、能產生共鳴。



說話要先言之有物,再練習怎樣說得漂亮。要說出擲地有聲的言論,靠的不只是嘴,而是能理出觀點的腦袋。就像名嘴胡忠信,總是能引經據典、借古諷今做為佐證,因此發言特別有分量。不過于美人認為,講話要有料,除了本身博學多聞,還得有豐富的真實體驗,如果一個人從來不進廚房,又怎能說出烹飪的心得?

名嘴除了提出獨到的觀點,表達方式也是一門學問。談話節目主持人劉寶傑在《寶傑,你怎麼說》書中強調,「不是拿到菜籃裡的都是菜,」在做論述時,心中要有一幅清楚的圖像,知道自己的核心論點是什麼?應該捨棄什麼、放大什麼?而不是一股腦把所有素材倒出來。

例如節目談南海問題,首先要點出「南海有多重要」。劉寶傑在搜尋資料過程中,找到許多有趣的小故事,但全都無法回答南海為何重要?因此只能果斷地割捨。直到發現「二戰時期日本被切斷運油路線,導致戰爭後期只能挨打」,從這裡層層切入,就能解釋「南海有多重要」。

四兩撥千金的智慧
名嘴們因為觀點不同,免不了針鋒相對。但真正的說話行家,絕不是惡言相向,而是四兩撥千金,讓對方啞口無言。

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有次受訪,主持人劈頭就問,「請您談談對服裝流行的看法?」對於重視女權的希拉蕊來說,這不免有點挑釁的意味,但她的回答很有智慧,「在回答之前我想請問你一下,如果我今天是男性的國務卿,你會問我這個問題嗎?」

政論節目是一種脫口秀,其實就是一種表演。」政治評論員尹乃菁說,即使BBC的資深主播和製作人,他們也強調「It’s show business」,要考量到怎麼讓觀眾想看下去。不論是談嚴肅或輕鬆的議題,都必須讓觀眾容易吸收,並配合節目風格,調整自己表達的方式,有時要深入探討剖析,有時則要嬉笑怒罵。在平常對話中,雄辯滔滔是最差的說話方式,然而電視上言詞交鋒時,卻是展現氣勢必要的元素。

圈外人也聽得懂 才是最高境界
說話是為了溝通和說服,要學會把複雜的事講得簡單。尹乃菁記得當年跑電視新聞時,第一則處理的是新黨成立,「一個政黨成立是多複雜的事?要怎麼在1分半鐘講清楚?」同事建議她去看四格漫畫,「只用了四格,就能把一件事說清楚。」
想要深入淺出地表達,豐富的背景知識不可少。但尹乃菁提醒,「當你已經很熟悉某個議題,想要傳達給大眾時,請記得跳出來用一般人的角度,回想自己當初還不瞭解時,第一個想問的會是什麼問題?這樣就知道該說什麼。」

有些人講話習慣用專業語言,但隔行如隔山,這個圈子以外的人,能否聽得懂大有問題。如果一開始就拋出艱澀的專業用語,觀眾絕對沒有聽下去的動力。「再專業的議題,也要回到最簡單的語言,」尹乃菁強調,圈外人也能輕易聽懂,那才是最高境界。

切身關連性 是最佳切入點
新聞界前輩黃肇珩在採訪科學家時,會請對方先解釋專業學理,再要求舉個一般生活中會遇的例子。尹乃菁認為,對於一般人不熟悉的專業議題,這是很好的表達模式。任何議題要引起大眾興趣,必須找到和他們切身的關連性,就像前陣子沸沸揚揚的服貿議題,只要能說明「是誰獲利?對我有什麼影響?」往往能獲得廣大迴響。

很多專家上談話節目時,不熟悉電視的快速節奏,總是「話說從頭」解釋來龍去脈,但有限的時間內,根本無法塞入這麼多細節。尹乃菁認為,「應該把最有戲劇性的結論,開門見山先說出來,再回過頭去說明為什麼。而且不能貪心,一次只能說1個重點。」

用數字說話 要適可而止
尹乃菁指出,談話時夾雜幾個數字會很有衝擊性,特別是懸殊的比例、震撼的金額等。但如果過猶不及,堆砌了長串的數字,觀眾不僅沒有感覺,只會聽得頭昏腦脹。

愈生硬的議題,愈需要包裝。就拿「夫妻合併申報所得稅」來說,可以直接條列式計算,也可以找一對新婚夫妻,看看他們該怎麼報稅,創造一個情境,把想要傳遞的內容放進去,這會讓觀眾更有興趣看下去。

尹乃菁提醒,再會說話的人,要具體描繪出臨場感,也要費很大力氣,因此若能借助道具說明,就該多多利用。

批判火力強,不等於有觀點
「上談話節目,觀點非常重要,要能提出獨到的分析角度。」尹乃菁強調,愛批評並不等於有觀點,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

要建立個人觀點,大量閱讀是基本功,但只有這樣是不夠的。除了必須對事情有通盤性的認識,而非片段破碎的理解外,還要隨時保持反思的習慣。別人的主張,乍聽之下很有道理,也絕不可照單全收,要用自己的腦袋進一步分析,這麼歸納推論對嗎?因果邏輯是否有謬誤?引用的事證合理嗎?

尹乃菁認為,記者的經歷,對於建立看事情的觀點很有幫助,因為平日得大量吸收資訊,整理出脈絡。而且記者工作就是要發問,究竟該提出什麼問題?怎樣問可以得到想要的答案?還能從其他什麼角度切入?不斷挑戰「還能怎麼問」,這樣的思考過程,有助於拓展看事情的角度。此外,多交不同類型的朋友、多接觸台灣以外的世界,對於建立多元觀點也大有幫助。

最後她提醒,有些人說話並沒有惡意,但因為習慣性的挑眉等小動作,看起來似乎心存鄙夷或很油滑。鏡頭前任何一絲表情都很容易被放大,要避免無心的動作造成誤解。

尹乃菁(政治名嘴)
把複雜的事情說簡單,才是功力!

-後續精采文章內容請見8月號(455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本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