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就服人員遇上失業青年

物換星移,20年前台灣最嚴峻的是中高齡失業問題,當時傳統產業外移,留下大批教育程度偏低、無法順利轉到高科技業的勞工。時至今日,這些勞工皆已退出勞動市場,取而代之的是青年失業問題。官方統計顯示,台灣失業率恰與年齡成反比,20~24歲年齡層的失業率,幾乎是45歲以上族群的6倍之多。

這為政府就業服務機構帶來全新的挑戰。中高齡失業者迫於養家活口的壓力,有強烈的求職意願,對於就服人員所推介的工作,比較不會挑三揀四。但時下青年失業族群受到父母過度保護,求職動機相對薄弱,有些縣市甚至祭出交通津貼、或是初次求職津貼,「拜託」待業青年出來找工作。而且隨著教育程度提高,他們對工作的期待也相應提高,就業媒合的難度遠甚於以往。

對就服人員來說,面對挑剔的青年求職者,絕不只是手頭有什麼職缺,就推介什麼工作,更要設法提高媒合的精準度。首先要有人才鑑別能力,看到求職者畢業自什麼學校、擁有什麼專業證照,要能研判其價值高低、為其就業條件打分數,才不會造成大材小用。還要用心找出求職者身上潛藏的亮點,並熟諳各種行職業愛用的人才特質,研判這些亮點在哪些行職業有「賣點」。

此外,現在年輕人普遍有大學學歷,要提高媒合的精準度,就服人員的腦海裡必須有一張科系出路地圖。對於工作與性格的對應關係(=職業適性),也要有所認識。

曾經有就服人員告訴我,他遇過一個眼高手低、非常難搞的年輕人,先後介紹了十幾份工作給他都不滿意,或者做幾天就離職。我發現,這位求職者是前段班的私立科大機械系畢業,但就服人員卻不明就裡,以為對方出身不入流的學校,因此介紹的都是倉庫管理員、保全、快遞等學非所用的低階工作,對方當然難以接受。

有些求職者在推介時,屢次被企業「退貨」,就服人員很容易下結論,判定此人的就業條件太差。但問題真是如此嗎?其實許多求職者碰壁,是因為不諳履歷面試技巧,有些年輕人的履歷自傳,甚至是由父母捉刀代筆,因為自己不會寫。就服人員若能在求職技巧上稍加指點,或是提醒留意一下服裝儀容等小地方,有時就能順利敲開工作大門。

對於求職意願消極的人,要引導他們設想10年後的自己;對於穩定性太差的求職者,要幫助他們釐清人生要的是什麼;對於條件差而期待過高的求職者,要教導他們如何分階段找到理想工作;對於退縮躲在家裡的隱性失業者,要激勵他們的自信。就服人員不只推介工作,也要懂一點生涯輔導的實務技巧,方可應付青年失業的挑戰。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10月號(449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