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海外台商 青年就業國際化

近來輿論普遍關心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高、待業時間長、起薪低等問題,筆者認為何不把這問題的對策方案延伸到青年海外就業。隨著台灣的產業國際化、教育國際化,吸引陸生及外籍生來台就學,大學生到國外大學交換學生,下一步可以預見的是,青年就業也將國際化。

讓學生到台商企業暑期實習
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洞悉此項趨勢,從6年前開始辦理「台灣大學生赴大陸台商企業研習」,利用暑假期間薦送大學生到大陸台商企業短期研習,迄今已有約800位同學到375家台商研習,在畢業前就已先行瞭解大陸就業市場概況,參與的同學皆覺得很有收穫,有些同學並在畢業後留在大陸台商任職服務。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在今年2月,隨機抽樣調查1,083位20~40歲的青年人,調查結果發現,逾5成(52.1%)的受訪青年願意赴海外就業,而其中又有逾4成(41.8%)願去大陸就業,顯示青年就業已有國際觀的傾向。
華人經濟圈已形成,台灣與大陸也將形成CHIWAN的經濟體,就業人口將在這個華人經濟圈中跨域自由流動。台灣青年到大陸就業,比美國東岸到西岸就業方便多了,美國的東西岸間還存在著時差,台灣與大陸(除了新疆以外)沒有時差的存在,兩岸之間的勞動市場流動已是必然的趨勢,隨著交通的便利性,更將形成「一週生活圈」。

兩岸薪資差距已逐漸弭平
筆者在從事教職之前,先在企業界擔任專業經理人,20多年前,任職的公司到廣東清遠投資設藥廠,當過台幹。當時台幹薪資是以台灣薪資的2倍起算,外加大陸地區的生活費,當時在大陸每月生活費只要新台幣2,000元就夠用,所以,台幹可以不必動到在台薪資帳戶中的2倍薪資,全部保留給在台家屬生活或留做儲蓄。

但隨著勞動市場的自由流動,兩岸之間薪資與生活費水準,也像物理學的「連通管」原理一樣,水往低處流、勞動人口往高薪處移動,台灣幹部到大陸台商就職的薪資從2.0倍,逐漸調降為1.5、1.3倍,到現在剩下1.0倍。大陸台商為降低聘用的人事成本,除了台幹人數下降以外,台幹與陸幹的薪資差異也漸漸拉近。

無家累的青年 大膽西進找機會
現在大陸就業環境的衛生、交通、安全已比過去好多了,往返的交通時間也節省不少,但薪資已沒有過去的優渥。青年人到大陸就業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入境隨俗、不要發牢騷,由於兩岸的生活文化有落差,部分台灣人初到大陸,看到某些現象容易嫌這個嫌那個,這會引起大陸人民的反感與排斥。應該要多瞭解大陸的政治經濟、地理歷史、社會文化,融入當地的生活,對於共產黨史及近代中國史,也應多少涉獵一點。

到大陸就業的主要限制是家庭因素,已婚有家庭的人,到大陸就業的意願相對較低。為了家庭和樂起見,若要到大陸就業,最好夫妻一齊過去,不然,至少每個月要回台探親一次。至於剛畢業還沒成家的年輕人,大可大膽到大陸台商就業,有機會再回到台灣母公司,或在大陸生根發展也可。

陸資企業來台 愛找有大陸經驗者
筆者是四年級生,在我的年代比較幸運的是,不管到海外求學申請獎學金或到大陸就業,都沒有大陸生的競爭,但這一代大學畢業生則不然。未來不管是到大陸的台商或陸商,或是陸資來台設廠設公司行號,這些企業所要聘任的各級幹部,台生是否比陸生有更佳的就業優勢?憑什麼台生的薪水要比陸生高?大家的普遍印象是,陸生的用功程度比台生好,上一代的勤勉刻苦耐勞,在現在的陸生可以找得到。讓台灣的大學生先有到大陸台商就業的經驗,未來陸資來台設立公司行號時,就有機會優先聘任這些台灣大學生,而不必聘用大陸生來台當幹部。

國際間的勞動聘雇供需,雖然有地域上的限制,但基本上仍遵循自由市場經濟法則,而同文同種的華人市場,有其更方便的流動性。隨著兩岸經濟合作深化,也將加速勞動者在兩岸之間的均衡流動,就業國際化已是一個必然趨勢。

把就業輔導延伸到海外台商
教育部及各大學為縮短學用落差,輔導畢業生順利就業,不斷推出各項建教合作與校外實習機會。但目前所有這些做法都局限在國內企業,筆者強烈建議,何不把就業輔導的思維,創新延伸到海外台商企業,各大學可以與海外台商建教合作,讓在校生利用寒暑假或整個學期到海外台商企業實習,就像到國外大學進行整個學期或學年的交換學生計畫一樣。目前勞委會的雙軌訓練補助計畫,制度立意甚佳,若能讓海外台商也可以參與雙軌訓練計畫,將更有助於國內大學生的就業機會。(本文作者陳松柏為國立空中大學校長)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10月號(449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