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彥勳用加法看人生,贏球就變成紅利

跟過去接受採訪的時機都不一樣,
這次面對媒體的盧彥勳,剛剛經歷過一場失敗。
然而,當談的不只是榮耀,還有內省跟沉澱時,
更能看出這位「新台灣之光」在球場上歷練出的智慧。

2010年7月,在4大網球公開賽歷史最悠久的溫布頓賽事中,台灣網壇黑馬盧彥勳苦戰4個半小時。最後,他以一個穿越球扳倒前世界球王羅迪克(Andy Roddick)、闖進男子單打前8強;2個月後的美國公開賽中,被國人寄予厚望的盧彥勳,卻以1:3輸給阿根廷名將契拉(Juan Ignacio Chela),在比賽首輪結束後,打包回家。

這次採訪,不在盧彥勳最「風光」的時刻,反而是在他剛剛經歷美網出局的挫敗。本以為盧彥勳心情多少受到影響,但見面後,他的豁達卻讓人出乎意料。在盧彥勳眼中,眾目睽睽下輸球的感覺既不是「痛苦」,也不是「難堪」。
「成績沒有達到預期,我當然覺得失望。但是一整年比賽非常的多,一定有表現好與不好的時候,假如一直都是用很激進的態度,認為比賽打不好,就覺得自己沒辦法,我也不可能走到現在10年。」回到台灣短暫停留的兩週中,盧彥勳接受《Cheers》雜誌專訪,坐在我對面的他,與哥哥談笑風生,短短幾天,他的心態已經整裝好,替下一次比賽做準備。

能夠快速調整自己,背後是花了盧彥勳近10年時間才領悟到的一課:網球場上的輸或贏,不等於人生的全部。

專注於對自己真正有幫助的事

獅子座的盧彥勳好勝,哥哥盧威儒形容得貼切:「如果10顆球當中,前9顆打得好,最後一顆打不好,他都會耿耿於懷。」
一度,他連聽到「輸」字都不喜歡。盧彥勳以前一輸球就哭,甚至把怒氣發洩到家人身上,打電話回家時劈頭就飆:「你們幹嘛要讓我打球?」
隨著2003年開始與德國教練霍多夫(Dirk Hordorff)合作,
加上2007年因椎間盤突出所帶來的傷痛,他開始一步步
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