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島封面故事】太空經濟時代—上了太空,只講英文行得通嗎?

當世界各國都爭相將培訓多年的太空人們送上宇宙,此時卻遇上了一個難題:這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太空人們,究竟該如何與彼此溝通呢?

【英語島封面故事】太空經濟時代—上了太空,只講英文行得通嗎?

想上太空,原來不只要精通英語

離開地球的大氣層後,太空人的「家」就是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這是一座專門做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及氣象學的研究實驗室,由多個太空艙及飛行器組合而成,而國際太空站又分為兩大區塊,分別是隸屬於俄羅斯的ROS(Russian Orbital Segment)及由美國主導、但多國共用的USOS(United States Orbital Segment)。

可別以為到了外太空,只要用全球通用語——英文就行了,由於目前任何人員或物資要進入國際太空站,一定得透過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Soyuz),而裡頭所有的儀器及系統等都使用俄文,因此所有的太空人都得至少學會一定等級的英文及俄文。

【英語島封面故事】太空經濟時代—上了太空,只講英文行得通嗎?

學習俄文有多難?

美國外交領事人員學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將英文母語人士學習各國外文的難易程度分為四級,而俄文被列入第三級,想要學會流利的俄文得花上約1,100小時的課程時數。就連丹麥首位登上國際太空站的太空人Andreas Mogensen都曾表示,學習俄文是他在太空培訓任務中最艱難的挑戰。

【英語島封面故事】太空經濟時代—上了太空,只講英文行得通嗎?

外太空需要「官方語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