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越董座郭智輝記取「兩巴掌」教訓,下一步力拚綠能科技

全世界搶晶片,讓身為全台最大供應商的崇越科技收穫頗豐;不過,郭智輝在創業初期,也經歷兩次經營危機,「如同被打兩巴掌」。郭智輝記取教訓,如今已將崇越發展為跨足多產業的大型集團。企業邁入31年,他的下一步籌畫是什麼?

崇越董座郭智輝記取「兩巴掌」教訓,下一步力拚綠能科技

過去兩個半月來,台灣民生消費相關產業如餐飲、百貨等,呈現雪崩式滑落,但出口仍極度暢旺。根據財政部統計,繼5月出口創下374.1億美元單月歷史新高後,6月仍維持在366.5億的高檔。
在晶片、被動元件等需求的帶動下,已連續26個月正成長。
台灣最大半導體材料及設備代理商崇越科技,也跟著水漲船高。2020年,崇越的營收361.7億元及每股稅後盈餘(EPS)11.38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今年以來更是持續走強,前六個月的累計營收直逼兩百億元,也是史上最高。
「我們是禿子跟著月亮走,沾點光,」崇越集團董事長郭智輝打趣著說。
去年半導體雖受疫情衝擊,但只有一個月下滑,之後就一路往上。崇越科技做為台灣半導體材料的主要供應商,營收增加也是順勢而然。
即使不計算這一波因為產業趨勢帶來的榮景,崇越長期以來也是市場上的資優生,近16年間繳出了新台幣兩百億元的市值成長,以及276%的總股東報酬率,也讓郭智輝於去年首度進入《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台灣CEO 100強」的名單,位居第98名。

缺貨!客戶三十倍價格爭搶

這一波半導體行情到底有多好?郭智輝說,為了搶晶片,市場上甚至有人願意出到原本價格的三十倍搶貨。
例如一家提供音響設備的IC供應商,一顆IC原本售價0.6美元,因為疫情缺貨,國外客戶的老闆,親自搭私人飛機來台搶貨,開出的價格是二十美元,漲幅超過三十倍。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目前是物以稀為貴,有錢還不一定買得到。
儘管相關產品漲勢驚人,也不代表崇越可以躺著數鈔票。郭智輝指出,崇越與大部分客戶簽的是年度合約,就算市場價格喊得再高,一則產能不可能立即提升,二則供貨合約也已簽定,很難有爆炸性成長。因此崇越保守估計,2021年大概只能成長10%。

生意第一跤〉客戶變心!新郎不是我

細數崇越科技自1990年成立至今,也非一帆風順。郭智輝回憶有兩次巨大轉折,對他而言,就好像「兩記巴掌打在臉上」。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