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癲癇再次發作!幹細胞與生長因子的大腦工程



中樞神經系統是人體最重要的指揮器官,其損傷的不可逆性可能讓患者失去生命、癱瘓或殘障,其中「癲癇」是一種慢性神經系統疾病,起因為腦細胞的不正常放電,患者會經常反覆地發生抽搐、意識混亂、肌肉僵直等症狀,甚至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影響患者和其親友的生活品質,也可能對社會造成極大的經濟衝擊和負擔。究竟癲癇應如何治療?又該如何控制發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癲癇好發於嬰幼兒、學齡兒童、青少年、老年人等族群,除了遺傳因素外,腦傷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可能經由特定觸發源誘發。
〈1〉嬰幼兒
除了天生腦部發育畸形、先天性代謝障礙之外,因生產過程造成的缺氧、頭骨骨折、或腦炎等,都會讓新生兒顱部受壓而使大腦發育受到影響,導致功能異常。
〈2〉學齡兒童及青少年
多與遺傳性腦病變有關,若在出生時或成長過程中產生腦部損傷,其遺留的疤痕組織會阻礙神經修復,導致大腦皮質區的神經元電位失調。
〈3〉老年人
缺血性腦中風、腦部腫瘤、跌倒引起的腦創傷等老化相關病症,也會造成腦神經的損傷和退化。同為神經退化病變的失智症患者,也有發生癲癇之風險。

癲癇發作時 應做好正確處置
根據統計,約有60%患者會經歷不同程度的抽搐狀態,也有部分是僅在睡眠中發作抽搐。根據抽搐與意識混亂的型態,癲癇症可分為「局部發作」和「全身發作」兩類,多數患者會經歷局部發作,少部分則會惡化為全身性的發作。
〈1〉局部發作
患者意識清醒,但身體有些許刺痛和不適感,不自覺地重複上下唇相撞等動作,此現象稱為「自動症」;也可能有特定肌群不受控制持續幾分鐘,包含一肢僵硬,或是感覺心智混亂、無法集中精神;更有些人會突然「失神」數秒,一瞬間失去意識,但患者本身依然維持清醒。
〈2〉全身發作
患者無法自主控制肌肉來維持姿勢,另伴隨著意識喪失,因此可能突然跌倒受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但清醒後對發作時期卻毫無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