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母入監幼兒照護失當 監察院糾正矯正署、社家署


隨母入監幼兒照護失當 監察院糾正矯正署、社家署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NGO民間團體轉介外籍移工母親向監察院陳情,監察院調查後,發現未依法保障隨母入監兒童權益一事非個案,而是制度性問題。桃女監在處理隨母入監兒童照護方面涉嚴重失當,監院糾正矯正署及社家署。監委王幼玲、高涌誠指出,攜子入監制度核心應為「幼兒最佳利益」,應補足營養、遊戲與發展評估資源。


監察委員王幼玲、高涌誠今(25)日表示,糾正原因是未依法共同保障隨母入監兒童權益,未落實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所揭示,對於需要特別保護幼兒的適足營養權、健康權及遊戲權,未連結適足資源入監,影響兒童權益甚鉅。


2位監委調查發現,桃園女子監獄在攜子入監幼兒的照顧、空間、營養、活動及跨部會責任分工上,都存在重大缺失;由於法務部與衛福部在幼兒最佳利益判斷、資源配置與場域管理上責任不清,導致長期無法落實《兒童權利公約》規範。為此,監院通過糾正法務部矯正署及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要求行政院督促進行全面檢討。


監院指出,本案源自民間團體協助一名印尼籍移工母親陳情,表示其攜子入監後,因語言不通而無法理解監規,也難以反映需求。被要求長時間揹抱幼兒,孩子哭鬧時也缺乏協助,此為差別待遇。


監委立案調查後發現,該情況並非單一個案,而是現行制度下的普遍現象,外籍受刑人因語言弱勢,處境更為艱難,主要包括:場地超收與照護配置失衡、幼兒活動與遊戲時間不足、幼兒飲食內容單一與營養失衡、入監兒童發展評估未落實,以及缺乏包容友善幼兒的環境。


監委表示,調查發現桃園女子監獄親子園地兒童容額上限是21名,於113年已有6個月超過容額上限。但是親子園地同時容納了31至44名一般受刑人,共用空間,導致場地高度擁擠。調查委員無預警履勘時,實際觀察到親子區域缺乏空間,使幼兒活動範圍受限;甚至無法容納幼兒的餐桌椅,受刑人要背著孩子吃飯。有母親向調查人員表示:「小孩哭的時候,我找不到一個能安撫的位置,只能站在走道或角落。」


會走路幼童每週僅能申請安排3次、每次10分鐘戶外活動,總計每週30分鐘。調查顯示,幼兒必須輪流使用設施,實際可使用時間可能更短。不會走路的幼兒,或因陌生環境而黏著母親者,則無法參與任何戶外探索。有受刑人表示:「我們知道孩子需要戶外活動,但排不到、也不能帶出去。」


幼兒餐食多以白粥與少量蔬菜丁為主,蛋白質來源不足,需要受刑人自費購買副食品。沒有經濟資源的母親表示:「有時候煮得很稀,撈不到米。」另有受刑人反映孩子因缺乏咀嚼練習而發展變慢。監委表示,113年上半年48件評估中,僅2件使用兒童發展檢核表。調查顯示,有幼兒疑似發展遲緩,但入監後未獲後續早療或醫療協助。受刑人表示:「很多資料我也看不懂,不知道能找誰。」


監委指出問題,未設置適合母親安撫幼兒的空間,對於會啼哭的幼兒,受刑人必須背著作業,或必須於通道或公用廁所安撫幼兒,受刑人反映通風設備有限,環境悶熱,使夜間照護更顯困難。總體而言,場舍對孩子不安哭泣時的處遇措施及戒護管理,造成親子心理負擔及壓力。


王幼玲、高涌誠強調,攜子入監制度核心應為幼兒最佳利益,但是監所的保育員和兩歲以上幼兒收托幼兒園皆仰賴民間單位贊助,法務部與衛福部在責任劃分、空間規畫、營養標準、人力配置及發展評估等面向均未形成一致機制。因此,監院通過糾正法務部矯正署及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並請行政院督促相關部會檢討跨部會整合,挹注資源,以確保幼兒能在安全、健康且具基本發展機會的環境中生活。


照片來源:監察院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英媒曝台投資美4000億美元 國民黨團轟黑箱、要求政府一週內說明


藍營新竹縣長初選恐三搶一 林思銘倡議「全民調」決勝負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