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翻身3/老社區變好最缺的不是錢 得有人願意當「不討喜的人」

文/黃信安


老屋翻身3/老社區變好最缺的不是錢 得有人願意當「不討喜的人」

文/黃信安 圖/黃信安攝影



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直言,台灣許多老社區遲遲無法組織起來,最大問題在於缺乏關鍵人物。「所有社區都有沉默多數,他們或許贊成改善,卻不會主動出面;真正能推動改變的,是那個願意當『出頭鳥』、不怕衝突的關鍵少數。」



老屋翻身3/老社區變好最缺的不是錢 得有人願意當「不討喜的人」
『潤泰翠湖春』經管理後,公佈欄井然有序。


他指出,『潤泰翠湖春』的經驗,就是典型案例。社區原本一片混亂,直到有住戶願意硬起來,並找來協會與政府輔導,才逐步走上正軌。「社區不是靠一人之力就能永續,制度化是關鍵。規約、財務透明、會議程序,都是把熱心轉化為可長可久的基礎。」



他同時對照大直『圓山大觀園』主委林永隆的經驗,提醒住戶素質與共識,往往決定管委會成敗。「如果社區住戶水準接近,大家講得通道理,就容易形成共識;若差距太大,或欠缺制度,再熱心的人也會被拖垮。」



另一個常被忽略的因素,是專業支援。郭紀子強調,政府部門、專業團體、物管公司、律師、會計等外部角色,能給予社區外部力量。「當有專業在場,住戶會比較願意相信程序,而不是誰聲音大就算誰贏。」



為什麼有人能成功、有人卻失敗?郭紀子總結:第一,要有關鍵人物敢扛起責任;第二,要有制度把共識固定下來;第三,要有專業協助,讓過程更具公信力。



「當這三把鑰匙同時到位,沉默多數就會被激發,社區才能從一盤散沙,走向有組織、有規範的共同體。」



社區裡有一盞燈長期不亮,總要有人先勇敢站出來,把它換上;但真正能讓光長久不滅的,則是完善的制度。唯有制度化,熱心才不會被消磨,改善才能延續。當這盞燈能穩定照耀,老社區的未來,也將不再黯淡。



延伸閱讀》
五樓以下補破網,政策開外掛
任期限制避「萬年委員」 保全、寵物、噪音一次解析 管委會如社區行政院 決定你家大小事
一盤散沙到有序社區 老屋翻轉的自救之路,關鍵三把鑰匙



老屋風險清單1:火災、磁磚雨連環爆!六成老宅藏城市級危機
老屋風險清單2:管委會失聯:從萬華到公館,社區共識為何總組不起來?
老屋風險清單3:從南港到信義,沒對口的城市,誰來負責?
老屋風險清單4:老屋治理慢半拍 下一場悲劇會發生在哪?



老屋翻身1/潤泰翠湖春:燈泡壞三年沒人修、地下室像廢墟 80歲住戶站出來拉回正軌
老屋翻身2/圓山大觀園:把保全當家人、大小事表決 這社區把管理當日常
老屋翻身3/老社區變好最缺的不是錢 得有人願意當「不討喜的人」



管委會大小事1/社區憲法怎麼定?主委、監委、財委的真正權力一次搞懂
管委會大小事2/鄰居半夜吵、寵物不能落地?社區吵最兇的事一次解答


住展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老屋翻身3/老社區變好最缺的不是錢 得有人願意當「不討喜的人」



最新房產新聞
人氣房產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