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正義」的帳單 你我來買單

文/住展雜誌/讀者投稿



文/許若菱



你每天通勤2小時上班?覺得社子島開發吵了30年還是爛泥灘?這些問題背後,可能都藏著一個殘酷真相:許多「為你好」的法規,正在悄悄讓你買單。



凌晨5點半,李享宗騎上機車從桃園龜山往台北內湖趕。這位32歲的軟體工程師月薪6萬,聽起來不錯,但工作5年只存到80萬頭期款──連新北蛋白區的老公寓都買不起。



「每次看到內科附近空地,我就想問:為什麼寧可空著停車場,也不讓蓋青年住宅?」他指著公司對面圍了10年的鐵皮圍籬,那裡因都市景觀審議卡關,至今仍是廢棄廠房。



理想法規 致使負擔成本飆漲



Ezra Klein與Derek Thompson在他們2025年出版的新書《Abundance》中指出:社會問題常被歸咎於「資源不足」,但真正原因往往是「制度製造的匱乏」。所謂「理想政策」造成的成本,最終都轉嫁到你我身上,只是多數人沒意識到──問題就出在法規本身。



美國加州政府規定城市45%土地只能用於牧場或低密度住宅,僅5%土地能蓋高樓。法規以理想之名,如:環保、公平、社區,製造了稀缺,讓全民分攤代價。



當法規過度強調理想性時,如新竹關埔重劃區堅持「低密度開發」,每戶土地坪數限縮,導致三房新案總價破3,000萬;年輕小家庭要花60%收入租市區小兩房,或被迫外溢更外圍通勤。這些成本往往由最無力承受的群體承擔。當城市拒絕蓋社會住宅,窮人不會消失,就只是搬進更破舊的房屋。



好意制度 推升租屋隱形成本



法規本該解決問題,但為何常事與願違?關鍵在於「理想與成本的錯位」。如某危老都更案,因容積獎勵需所有地主同意,5戶釘子戶卡死200戶重建。最後建商加價買下釘子戶,新案每坪開價120萬,原住戶反而買不回。



或某科學園區環評要求10公里內不得新建住宅,結果工程師湧入周邊租屋,當地房租3年漲60%,低薪服務業者被擠到更外圍租屋。



在桃園青埔,護理師郝美麗終於買下人生第一間房。這不是因為薪水漲,而是市府將航空城周邊「產專區」開放10%住宅容積。同一週,她的學妹卻搬出台北萬華──當地居民以「維護老街文化」否決都更案,老舊公寓裝電梯卡關10年,房東直接漲租50%。「我們總在吵保存傳統還是拚開發,但沒人告訴我,保留空屋的浪漫,是要用我的青春來付房租。」學妹把護理師服塞進搬家紙箱時嘆氣。



從李享宗的機車後照鏡,到護理師的搬家紙箱,台灣正在驗證一個真理:所有用理想堆砌的法規,最後都變成夾在薪水與帳單間的嘆息。真正的進步,不是讓年輕人「用肝換頭期款」,而是敢掀開「成本黑箱」──畢竟這張名為「居住正義」的帳單,終究要由我們所有人來付。
(作者為房地產公司企劃研究員)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房產新聞
人氣房產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