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低! 新加坡關稅稅率10%,跨國企業轉向避風港?學者警示三大風險浮現

【國際經貿深度報導】新加坡關稅10%全亞洲最低 跨國企業轉向避風港?學者警示三大風險浮現



背景:美國推動「對等關稅」政策 亞洲國家出口壓力暴增


2025年7月,美國拜登政府正式啟動《對等關稅公平貿易條例》,針對與美國有貿易失衡、政府補貼與知識產權爭議的國家加徵出口關稅,涵蓋商品包括電子零件、醫藥品、汽車零件與部分精密設備。


這項條例實施後,亞洲主要出口國關稅稅率大幅調升:中國出口至美國多項製造業產品課徵60%關稅,越南則調升至40%。而新加坡因長期遵循WTO規範,並與美方維持自由貿易協議(USSFTA),其對美出口關稅僅為10%,在亞洲地區一枝獨秀。

亞洲最低! 新加坡關稅稅率10%,跨國企業轉向避風港?學者警示三大風險浮現



企業轉向:出口成本差異下,新加坡成潛在轉移基地


《聯合早報》援引馬來亞銀行(Maybank)首席經濟師李順榮指出,10%的出口關稅相較於周邊國家的40%-60%,使得新加坡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跳板角色」更加吃重。



「面對高稅環境,多數企業評估轉移產線、改變貿易路線,新加坡極可能在接下來6個月吸引製藥、精密製造、資訊電子等高附加值產業加碼投資,避免貿易摩擦造成的利潤流失。」



國際貿易分析平台TradeMap 2025年Q2季報亦指出,自關稅政策上路以來,新加坡出口至美國的高端電子產品與製藥原料出現小幅攀升,年增約12.7%,明顯高於區域平均水準(約6.5%)。



潛在風險一:轉運風暴下的「關稅規避審查」


然而,低稅優勢也可能伴隨風險。華僑銀行(OCBC)首席經濟師林秀心提醒,目前已有跡象顯示部分中國企業藉由越南或新加坡進行「間接轉運出口」,刻意偽裝產地,進而躲避高額關稅。



「美國海關與貿易委員會(USITC)近期對東南亞數個港口加強稽查。若被認定產地標示不實,將遭『懲罰性稅率』最高至80%,甚至凍結進口權利。」



根據**《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25年7月號專文**〈Tariff Evasion in Global Transshipment Chains〉報告指出,當關稅差異超過30%以上時,企業透過「轉口國」、「第三方包裝」進行稅務調節的比例大增,尤其電子與醫藥供應鏈更是重災區。



潛在風險二:產業集中度上升+本地成本升高


星展銀行(DBS)高級經濟師蔡漢廷則指出,短期內外資湧入雖看似利多,但新加坡本地勞動成本與土地成本原本已高,若供應鏈過度集中,恐加重經濟體壓力。



「當製造需求過度集中在一座城市型國家,尤其是人力與土地資源有限的新加坡,供應鏈反而會遭遇瓶頸。且當前全球仍籠罩在不確定性的供應鏈斷裂風險中。」



根據IMF 2025年東亞區報告指出,新加坡的製造業工時成本已是東協平均的1.8倍,若再增加轉單壓力,將可能出現**「小國過載效應」(Small Nation Bottleneck)**。



亞洲最低! 新加坡關稅稅率10%,跨國企業轉向避風港?學者警示三大風險浮現

潛在風險三:美方政策瞬變與行業制裁風險


此外,新加坡雖然目前未列為高關稅國,但根據美國國會兩黨委員會報告(Bipartisan Commission on Strategic Trade 2025年6月)透露,美方正在研擬針對半導體、製藥、汽車製造業三大行業進行「產業導向關稅審查」。


這意味著,即使國家稅率低,若涉及敏感產業、技術來源不明或最終產品含中資組件,都可能遭個案查核並提高課徵比例。學者稱之為**「功能性國界稅」(Functional Origin Tariffs)**,被視為對傳統FTA規則的重大挑戰。



新加坡不是天堂,只是過渡站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經濟政策學教授顏聖充表示,10%稅率雖帶來短期競爭優勢,但全球貿易趨勢已從「區域自由」逐步走向「策略限制」。企業不能單看數字,而須考量法規、轉運透明度與合規成本。



「這不是天堂,而是策略避險的過渡站。若未來政策瞬變,企業也需有撤離與轉向備案。」




附錄:亞洲出口關稅最新比較(2025年7月版)



國家/地區
對美平均出口關稅
主要影響產業

新加坡
10%
半導體、製藥、精密零件

越南
40%
紡織、金屬、電子裝配

中國
60%
大宗製造、化工品、汽車零件

台灣
35%
晶片、醫材、自行車零配件

韓國
30%
顯示面板、汽車、電池

更多eNews報導
精神病裝的?土城惡男「不哭了」 拘留一夜吃飽睡足、氣色良好
快訊/台中某大學驚傳墜樓!男自行入校墜落 搶救後傷重宣告不治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