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逾250萬人患病、腎臟病五大警訊你中了幾個?(疲勞、夜尿、泡泡尿、腳腫、皮膚癢)

腎臟疾病,特別是慢性腎臟病,正悄然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未能及時診斷,錯失治療良機。根據最新研究,台灣與美國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數量均創新高,對個人、家庭及醫療體系構成沉重負擔。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2023年的數據顯示,全美約有3550萬成年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佔總人口的14%。然而,超過九成患者未意識到自身病情,顯示該疾病的低認知率與高隱匿性。研究指出,慢性腎臟病的風險隨年齡增加,65歲以上的盛行率高達34%。此外,非西班牙裔非洲裔美國人的盛行率亦高於其他族群,顯示族群間存在不平等的風險暴露。

(圖/AI生成示意)

台灣逾250萬人患病、腎臟病五大警訊你中了幾個?(疲勞、夜尿、泡泡尿、腳腫、皮膚癢)


在亞洲,台灣的情況同樣嚴峻。根據2025年發表於《Nephrology》期刊的研究,台灣2022年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約為10.6%,即約有250萬人患病。若不進行干預,預計2027年盛行率將升至12.4%,患者人數超過300萬。屆時,腎臟相關醫療支出將由新台幣519億元增至622億元,增幅接近20%。


台灣長期以來是全球洗腎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2023年,腎臟疾病已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十大死因之一,死亡人數超過5800人。慢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已連續三年成為台灣末期腎病的主要原因。該病症進展緩慢但不可逆,常因無明顯症狀而延誤治療。

(圖/AI生成示意)

台灣逾250萬人患病、腎臟病五大警訊你中了幾個?(疲勞、夜尿、泡泡尿、腳腫、皮膚癢)


透析治療雖能延長病患壽命,但也帶來巨大的醫療成本。2021年,台灣洗腎病患在透析前的紅血球生成素使用率達81.4%,但同期血管通路建置率卻由2013年的71%下滑至58%。這顯示病患進入透析期的準備工作仍需改善。若能加強洗腎前的教育與醫療計畫,不僅可提升治療成效,也能減少併發症與急診使用率。


全球趨勢顯示,慢性腎臟病的主因之一為高體重指數(BMI)。2021年一項研究指出,由於肥胖人口增加,因高BMI所致的慢性腎臟病死亡人數與失能年數自1990年至2021年間增加超過三倍。肥胖不僅增加腎小球壓力,也促成高血壓、糖尿病等腎病風險因子,對全球腎臟健康構成長期挑戰。


醫界普遍認為,慢性腎臟病的可怕之處在於早期無症狀。常見的早期指標如夜間頻尿、尿液泡沫、浮腫、皮膚搔癢與疲倦,經常被誤認為是其他小毛病,導致延誤檢查與治療。專家建議,應特別重視高風險族群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與高齡者,定期進行腎功能檢測。


在政策層面,醫療體系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提早介入與分層照護。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呼籲各州強化社區篩檢能力,提升高危族群早期發現率。台灣專家則建議推動家庭醫師與腎臟專科整合照護,建立轉診機制,並擴大對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教育訓練。


腎臟疾病的高盛行率與低辨識率,是公共衛生政策中的灰犀牛現象。面對未來可能迅速增加的醫療負擔,必須從民眾教育、政策調整與科技介入三方面同步推動。提升民眾對腎臟健康的重視,建立風險預測模型、推動居家檢測工具,並善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以辨識高風險患者,將是防堵慢性腎臟病進一步擴散的關鍵策略。

(圖/AI生成示意)

台灣逾250萬人患病、腎臟病五大警訊你中了幾個?(疲勞、夜尿、泡泡尿、腳腫、皮膚癢)


總結來說,腎臟疾病不再是少數人面對的隱疾,而是橫跨年齡、族群與經濟階層的公共健康危機。要對抗這場看不見的流行病,須全民動員,包括醫界、政策制定者與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方能在未來幾年有效減緩腎病蔓延、降低洗腎與死亡風險,守護國民健康。




「腎臟疾病成全球隱形威脅:最新研究揭示美台患病比例提升、預算壓力倍增」


一、
腎臟疾病,尤其是慢性腎臟病(CKD),近年來已成為全球公衛重要議題。儘管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其高盛行率與低疾病認知率卻令人憂心。根據近期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報告,美國每七位成年人就有一人罹患 CKD,而其中高達 90% 的患者並不自知。同時在台灣,最新模型預測顯示,若醫療照護模式未改善,民眾患病比例與醫療支出將在未來數年急速攀升。


二、美國現況:高患病率、低認知度、高風險群加劇危機
CDC 於 2023 年發布的資料指出,美國約每七位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慢性腎臟病,總數約為 3,550 萬人,占成人總人口約 14% (維基百科)。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患者中高達 9 成並不知道自己已經罹病 (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圖/AI生成示意)

台灣逾250萬人患病、腎臟病五大警訊你中了幾個?(疲勞、夜尿、泡泡尿、腳腫、皮膚癢)


CKD 的盛行率隨年齡遞增顯著變化:65 歲以上族群盛行率高達 34%,而 45–64 歲為 12%,18–44 歲則為 6% (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在族裔方面,非西班牙裔黑人盛行率約 20%,亞洲人與白人則分別為 14% 與 12%,拉丁裔約 14% (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此外,CKD 患者夜間頻尿(nocturia)現象更普遍,第三至第五期 CKD 患者中約 50% 有此症狀,遠高於非 CKD 患者的 25% (nccd.cdc.gov)。


此外,根據國家腎臟基金會資料,美國約有 1/3 的成年人存在高風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他們中將有 1/3 最終發展為 CKD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值得關注的是,CKD 已成美國第八大死因,每天約有 360 位患者開始接受透析或腎臟移植治療 (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American Kidney Fund)。


三、台灣挑戰:患病人口高、透析率全球第一,經濟負擔沉重
在台灣,根據 2025 年發表於《Nephrology》的微型模擬研究顯示,2022 年國內約有 10.6% 的民眾(即約 250 萬人)患有記錄或未記錄的 CKD。若醫療照護標準不變,預計至 2027 年患病率將升至 12.4%(約 300 萬人),相對增加 17.1%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腎臟替代療法(如洗腎)的使用率也預計將增加 7%,而相關年度醫療支出將從 2022 年的新台幣 519.6 億元增至 2027 年的 621.8 億元,成長 19.7%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圖/AI生成示意)

台灣逾250萬人患病、腎臟病五大警訊你中了幾個?(疲勞、夜尿、泡泡尿、腳腫、皮膚癢)


台灣更面臨全球洗腎人口比例最高的困境。根據衛福部統計,2023 年因腎臟疾病(包括腎炎、腎病症候群)死亡人數超過 5,800 人,使其成為該年國內第十大死因 (leadgenebio.com)。


歷年腎病年報亦指出,慢性腎小管間質腎炎(CTIN)在過去三年中比例最高,2021 年為 34.4%、2022 年攀升至 45.5%、2023 年略降至 40.4% (台灣腎臟醫學會)。此外,透析前的 EPO 使用率在 2021 年達 81.4%,血管通路(fistula 或 graft)建置率卻由 2013 年的 71.4% 下滑至 2021 年的 58.3% (台灣腎臟醫學會),代表在完善介入方面仍有改進空間。


四、全球趨勢與風險因素:肥胖導致 CKD 負擔攀升
全球而言,一項 2021 全球疾病負擔研究資料顯示,高體重指數(BMI)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促發因素。在 1990 至 2021 年間,全球因高 BMI 所致 CKD 死亡數與失能調整生命年(DALYs)均呈三倍以上增長。其中僅 2021 年就有約 4,643 人死亡、2,514,227 DALYs 歸因於高 BMI 所引發的 CKD。這一現象在高收入北美與低中等社會發展指數地區尤為突出 (arxiv.org)。


五、專家觀點與政策回應:呼籲早期篩檢與跨部門合作
對此,美國專家指出:CKD 在早期多無症狀,常被忽略而延誤治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與心臟病是主要危險因子,需加強高風險族群健康管理。事實上,早期 CKD 可透過生活方式改善與藥物控制,大幅降低進展至末期腎病的風險 (en.wikipedia.org, 國家糖尿病與消化及腎臟研究所, 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在台灣,專家呼籲應強化家庭醫師與腎臟科合作,推動跨科照護與透析前教育計畫,提升 EPO 使用與血管通路建置品質,降低洗腎時程與併發症發生。


政策層面,政府應整合衛生、社會與教育部門資源,推動全民健康素養與慢性病管理。洗腎支出占健保大宗,若非投入預防與早期控制,將持續壓縮整體醫療財務與國家長期經濟健康。


六、結語展望
腎臟疾病是全球日益嚴重的健康挑戰。美國十數年來 CKD 患病率近 14%,但超過 90% 患者仍不自知;台灣民間雖已有 10% 多的患病率,未來更可能邁向 12%。如無有效改善策略,健保支出將大幅上升,患者生活品質備受影響。


面對這一迫切議題,政府與醫界需合力推動早期篩檢、風險控管與照護協調;民眾則應提高警覺,尤其具糖尿病、高血壓或肥胖者,應定期檢查腎功能並積極控制相關疾病。


唯有集體行動、政策支持與醫療創新齊發,才能有效遏止 CKD 成長曲線、保障全民腎臟健康。




參考連結整理




  • 美國 CDC:美國成人 CKD 盛行率約 14%,95% 不知情;65 歲以上族群盛行率 34%、夜間頻尿常見。




  • 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1/3 成人有 CKD 高風險、CKD 為美國第八大死因、每日約 360 人進行透析或移植治療。




  • 台灣微型模擬研究:2022 年 CKD 盛行率 10.6%,預估 2027 年達 12.4%,治療支出成長近 20%。




  • 台灣衛福部統計:2023 年腎臟疾病死亡人數逾 5,800 人,是國內第十大死因。




  • 台灣腎病年報:CTIN 比例高、EPO 與血管通路建置率說明。




  • 全球 GBD 分析:高 BMI 所致 CKD 死亡與 DALYs 三倍成長,尤其在北美與中低發展地區顯著。



更多eNews報導
賀瓏「公開天殘遺書」掀議!友人怒揭真相 凱莉不捨5字力挺被讚爆
快訊/台中某大學驚傳墜樓!男自行入校墜落 搶救後傷重宣告不治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