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胺中毒常發生於海鮮 醫點名:這些魚類別久放在外

組織胺中毒常發生於海鮮 醫點名:這些魚類別久放在外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吃魚對健康有益,可吃到不新鮮的魚就可能發生中毒,造成人體不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表示,海鮮中像鯖魚、鰹魚、沙丁魚、虱目魚等等魚類,一旦保存條件不佳導致細菌增生,民眾在不知情下攝取容易發生組織胺中毒,短短幾分鐘就可能皮膚起紅疹,出現頭暈、頭痛、胸痛、呼吸困難等等症狀。


海鮮為何會產生組織胺? 醫解析中毒關鍵


近來食安問題備受關注,組織胺中毒事件也時有耳聞,洪東榮指出,組織胺中毒常發生在鯖科的鯖魚、鰹魚、沙丁魚等魚類,國外案例多與乳酪、魚類遇雜性汙染時有關,而台灣常見案例則是國人吃到不新鮮的虱目魚,光國內就發生4起相關案件。


洪東榮說明,像是鯖科魚類等食物的蛋白質中含有組胺酸,這是人體必需的胺基酸之一,當遇到儲藏條件不好導致細菌增生,這時細菌就會把組胺酸變成組織胺,民眾恰巧又吃到這些食物時,腸胃道迅速吸收組織胺,血中濃度上升,組織胺會在身體各個器官產生反應。


洪東榮提到,好一點的蛋白質都會含有組胺酸,因此像牛肉、豬肉等食物保存不當時,也可能產生組織胺,但含量不至於造成中毒表現。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管制規定,水產品中組織胺含量不得超過50 ppm(5mg/100g);組織胺含量若達500 ppm以上,則會出現中毒症狀,危害到人體健康。


組織胺中毒不分季節! 食物保存不當就會引起


組織胺中毒時,會產生哪些症狀呢?洪東榮描述,由於組織胺會讓皮膚血管擴張,因此中毒者進食後短短幾分鐘,皮膚就會起紅疹,而血管擴張同時會影響到血壓,患者會出現頭痛、頭暈,若影響到了到氣管、氣管開口,喉嚨會腫起來,導致呼吸困難、胸悶、胸痛,甚至有些人會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


組織胺中毒的臨床表現會因人而異,洪東榮也解釋,影響因素主要在於組織胺攝取量的多寡,另外,症狀較嚴重者也可能因體內組織胺的分解酵素活性不足,導致發病或症狀較為明顯。臨床上,多數患者只要接受抗組織胺的治療,症狀就可以及時獲得緩解。


想要降低組織胺中毒發生率該如何做?洪東榮強調,食物保存是非常重要的,從過去的研究指出,當魚放置在室溫超過40度以上的環境,經過24小時會產生明顯的組織胺!而夏天因室溫較高,有些食物可能放不到10分鐘可能就能驗出組織胺,雖然冬天室溫稍低,但食物依然不建議放在室外太久。


針對鯖科魚類等容易發生組織胺中毒的海鮮,洪東榮建議,當魚抓上岸後就要進行冷凍,甚至在拍賣、販售過程中,也要注意儲藏的溫度,這樣對消費者才有保障!而民眾在料理前,若發現魚已經腐敗、有異樣了,就不應該去食用,以免發生中毒。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醫歸納腦中風10大高風險因子 預防血栓從改善血循著手
▸肝癌僅次於肺癌 中醫抗癌提升免疫減輕化療不適拚生機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