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至 6 個月嬰兒是確診高峰!侵襲性腦脊髓膜炎致死率高達 5 成,落實「3 不 3 要」防憾事發生

3 至 6 個月嬰兒是確診高峰!侵襲性腦脊髓膜炎致死率高達 5 成,落實「3 不 3 要」防憾事發生

國內今(2024)年 3月出現首例本土侵襲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一名 4 歲女童出現咳嗽、鼻塞等呼吸道症狀,後因紫斑入住加護病房!由於在感染後 24 小時可能發展成危及生命的狀況,提醒家長應提高對侵襲性腦脊髓膜炎的認識,落實「3 不 3 要」防憾事發生。

2022 年藝人趙小僑年僅 3 個月大的女兒「典典寶寶」因疑似腦膜炎而住進加護病房,當時寶寶因出現發燒、活動力下降、食慾變差等症狀而就醫,沒想到醫師提出因擔心孩子疑似「腦膜炎」而要求抽脊髓液,所幸在經過一連串檢查後,確定不是罹患具致命危險的侵襲性腦脊髓膜炎。

3 至 6 個月大是感染高峰,家人接觸、飛沫都會造成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感染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侵襲性腦脊髓膜炎(IMD)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導致的疾病,主要透過飛沫與接觸傳染,一旦被此病菌感染,出現的後遺症與死亡率較高。

由於腦膜炎雙球菌容易潛藏於未發病民眾的鼻咽部,藉由飛沫擴散到環境中。當細菌成功入侵免疫力低下族群或嬰幼兒體內,其發病患者於第 1 至 2 天可能僅有發燒和倦怠等輕微症狀,容易誤會成小感冒,也恐因病例少見,醫生難以察覺,到了第 3 或第 4 天,病情急轉直下引發重症。


3 至 6 個月嬰兒是確診高峰!侵襲性腦脊髓膜炎致死率高達 5 成,落實「3 不 3 要」防憾事發生

因為「三難」特質,2 至 3 成病童恐留後遺症

黃玉成表示,因為侵襲性腦脊髓膜炎的「三難」特質以致難發現,它會侵襲頭腦與血液,快速衝擊其功能,就算獲得妥善治療且治癒,也可能因為中樞神經感染嚴重,造成腦性麻痺、聽力喪失、智力受損、癲癇等神經學後遺症,提醒家長更須提高警覺,加以預防。

  • 難以防備:每 10 至 20 人就有 1 位是無症狀帶菌者,且時間達數月,傳播方式為親密接觸和飛沫傳染,家庭密切接觸者較一般人高達 500 至 800 倍,容易傳染給 0 至 2歲、2 至 6 歲和青少年 3 族群。確診高峰期更落在 3 至 6 個月的嬰幼兒。
  • 難以診斷:侵襲性腦脊髓膜初期症狀和感冒相似,因此難察覺而導致延遲就醫診斷,且病情惡化快,會在 24 小時內出現意識不清、譫妄等嚴重後果。
  • 難以挽回:如未治療其致死率將高達 5 成。
  • 黃玉成提醒,家長要特別注意,侵襲性腦脊髓膜炎的常見症狀包含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等。直到 9 至 15 小時,才可能出現相對典型的後頸部僵硬、平衡感變差等狀況,但這些症狀仍容易被忽視。且即使第一時間送醫,還是有 20 %機會留下後遺症,國外研究更指出,高達 68 %的侵襲性腦脊髓膜兒童出現學習障礙,還有逾 6 成兒童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病童媽媽出現精神疾病風險也增 4 倍。


    3 至 6 個月嬰兒是確診高峰!侵襲性腦脊髓膜炎致死率高達 5 成,落實「3 不 3 要」防憾事發生

    3 不 3 要防感染,疫苗接種也是預防方法

    黃玉成提醒,由於初期難以判斷,加上病程變化快且兇猛,一天內就可能造成天人永隔的憾事,因此提醒全民都應提高對侵襲性腦脊髓膜炎的認識,共同落實「3 不 3 要」加強預防,避免憾事發生。

    • 3 不:不碰觸、減少去、遠病人
    • 3 要: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

    除了保持良好衛生習慣與生活,侵襲性腦脊髓膜炎已有疫苗可預防。醫師也表示,針對重症率與死亡率高的侵襲性腦脊髓膜炎,最好的預防方法則是讓孩子接種疫苗,近年來疫苗已引進國內使用,列為自費疫苗,接種疫苗後約 7~10 天可產生保護力,疫苗效果可維持 5 年,希望能藉由疫苗的接種,減少幼兒染病後的憾事發生。


    3 至 6 個月嬰兒是確診高峰!侵襲性腦脊髓膜炎致死率高達 5 成,落實「3 不 3 要」防憾事發生

    文 / 賴以玲 圖 / 楊紹楚

    諮詢專家: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感染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