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原民傳統農耕智慧 花蓮農改場助保種發表新書

花蓮有1/4以上原民人口,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找回原住民傳統農耕智慧,維持農業多樣性與永續性,以科技力量為物種保存,並出版專書紀錄原民農耕知識、飲食文化、祭祀文化等。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今天舉行「撒播原民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發芽」新書發表記者會,場長楊大吉將此書回贈給書中受訪的5個部落,並且帶領族人參觀場內的原民作物保種圃,一同見證傳統作物種原落地發芽、生生不息。

楊大吉表示,原民耆老的凋零讓文化、物種也隨之消失,從2022年開始,執行農業部的「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核心技術研發與擴散」的4年計畫,協助族人,展開有系統的部落文化搜集,包含飲食文化、物種、編織等,將部落傳統文化保存下來。

原住民族群擁有豐富的傳統農耕知識和生態管理經驗,不僅有助於維護農業的多樣性和永續性,更能作為提高糧食安全和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參考,這些知識和經驗彌足珍貴,值得用心保存和傳承。藉由導入科技保存,也跟農業部農試所國家作物種原中心、世界種原庫合作,保存農作物種子。

楊大吉指出,此次以秀林鄉太魯閣族的大同大禮部落、花蓮市撒奇萊雅族的撒固兒部落、光復鄉阿美族的砂荖部落、瑞穗鄉奇美部落、卓溪鄉布農族的清水部落為主要調查地點,訪談部落耆老與農友,紀錄有關部落傳統作物種植、採集、應用、傳統食用方式與文化等資料,集結成冊。

發表會中,各部落族人分享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卓溪鄉清水部落耆老何成忠說明布農族和小米的密切關係,包括播種祭、射耳祭、豐收祭、進倉祭等各階段的儀式與意義,充滿部落族人的感情與生活智慧。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