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武高中與仁大產業園區產學合作,結盟創造雙贏


仁武高中與仁大產業園區產學合作,結盟創造雙贏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自民國104年來在林岱樺立法委員的牽線、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的見證下,仁大產業園區由多家石化業者(包括:大社工業區廠商聯誼會、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仁武廠、李長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灣聚合化學品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廠、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造纖維股份有限公司高雄總廠、磐亞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廠、高雄塑酯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台橡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廠、大連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元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朗盛添加劑股份有限公司、國喬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俊鼎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長春人造樹脂廠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廠等),為落實社會企業責任與宣導「SDGs與綠能」的豐碩成果,產學連結仁武高中成立「國際石化專班」,提供學生業界實務課程、現境教學情境及獎助學金經費等資源,鼓勵在地學子就近入學,學以致用。


仁武高中與仁大產業園區15家石化廠商辦理產學合作成立「高雄石化產業特色課程國際石化專班」,前三期程學生升學與整體學習表現亮眼,學校聚焦在仁武大社的石化業者如何精進設備流程、符合嚴格環保標準以及綠能經濟的SDGs教學,設計的「綠色能源與循環經濟」課程榮獲111年度教育部「特優獎」。而學生豐碩的升學成果,包括台大等多位國立大學的亮眼表現,及家長極力爭取孩子進入本專班就讀的盛況,深獲仁大產業園區業界特別表示肯定,因此雙方議定續簽第四期程合作案簽約儀式, 5/16(四)在立法委員林岱樺、教育局專門委員劉靜文、江瑞鴻議員、邱俊憲議員及各界代表的見證下,簽訂產學合作備忘錄,以造福更多的學子,永續經營企業社會責任之義務,展現企業實踐耕耘教育、回饋地方以及促進學校辦學發展特色的創新經營,開拓在地人才就學、就業的新契機。


林立委岱樺致詞時表示,石化產業立足高雄市有其歷史發展的意義,尤其仁大產業園區石化業與社區居民為鄰已超過40年,彼此存在共榮發展的關聯性。15家廠商願意秉持和睦鄰里、回饋鄉梓的用心,協助學校發展特色,使周邊區民子弟就近入學,並提供優厚獎學金鼓勵升學,未來更有機會優先取得在地就業機會,這種「在地育才、在地用才」的高瞻遠矚,值得欽佩。


劉專門委員也表示,透過產業資源投入可創新課程設計、活化教學。仁武高中因應108課綱所推出的校本必修課程「綠色能源與循環經濟」,其設計的靈感就是來自於石化專班的原始構思。這門課程不只是科學理性思考、求真求實態度的確立,更在於陶冶學生的生活素養,觸動學生關心地方事務,發揮實踐行動力的培育方案。可見地方產業與學校合作的外溢效益,值得期待。劉專門委員期勉仁武高中親師生能本於此優異的機會與基礎,持續共同努力,使仁武高中成為特色獨具名聲響亮的社區高中。仁大產業園區廠商與仁武高中所成立的石化專班,是由林岱樺立委一手促成,10年來在林立委持續的關照下,雙方合作成效卓著有目共睹,林立委功不可沒。


本次合作案將接續113學年度起,為期三屆五年,直到118學年度。就讀國際石化專班的學生,除學習一般高中課程之外,將透過選修課程加強石化產業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具備基層就業職能。另外,該班學生也將利用週六或暑假時段,到各合作廠商進行參訪見習,了解各廠商工作環境、組織文化與產品特色,強化學生未來發展意向。該班學生畢業後,由仁大產業園區廠家依當年度新進雇用人員至少錄取10名進入公司擔任基層人員,爾後工作福利及晉陞進修管道則依照各公司既有制度進行。該班畢業生如考取大學繼續升學而未選擇就業者,只要是就讀仁大產業園區廠商所認列的大學相關科系畢業者,將列為優先錄取或給予特別加分的機會。



仁武高中與仁大產業園區產學合作,結盟創造雙贏


合作期間各廠商將繼續提供仁武高中每學年每班10名學生獎助學金,每名12,000元,五年共計180萬元,專業課程鐘點費補助五年共92.7萬元。


本合作案除落實12年國教就近入學目標,並且能培育在地人才在地就業,使產業與地方能夠共榮發展。所以,產學專班將以設籍仁大產業園區鄰近之仁武區、大社區、大樹區、鳥松區及楠梓區等五區的學生為主要對象。


仁武高中校長余忠潔表示,歷年來產業園區的企業一直支持在地化人才培育,參與贊助高雄市立仁武高中國際石化專班,透過讓學生於工作現場實務參訪學習,提供學業優異的學子獎助學金,培訓學生認識產業及就業市場需求、探索生涯、進而設定職業目標、建立正確的工作態度與知能。也達成透過師生參訪的交流互動,促進在地居民更認識地方產業在環境、工安、永續經營方面的努力,達到地方、學校、產業共好的三贏局面。在新的學年度學校將更精進與石化業者的連結,包括「石化人才生涯規劃」「石化廠SDGs綠能實作」「A I人工智慧」並加入「雙語培力」未來能出國至石化業者在國外的工廠分公司進行參訪,期望能在現有的基礎上培養更優秀、更具國際力的石化業人才。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