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兩週年】「憂鬱與希望的十年:烏克蘭紀錄片選」 紀實戰爭下的烏國人民

【俄烏戰爭兩週年】「憂鬱與希望的十年:烏克蘭紀錄片選」 紀實戰爭下的烏國人民



若以2014年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為起點,烏克蘭處於戰火之下已10年,並因俄羅斯2022年全面入侵而為世人所熟知。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與烏克蘭國際人權紀錄片影展(Docudays UA IHRDFF)共同策劃的「來自彼端|憂鬱與希望的十年:烏克蘭紀錄片選」單元,精選6部俄烏衝突期間攝製的作品,記錄了烏國人民在家園動盪、硝煙四起下,爭取民主、調查真相、追逐夢想、重返平靜等不同面向的奮鬥與困境。



TIDF也規劃延伸座談,邀請烏克蘭影人分享紀錄片與影展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與責任,Docudays UA節目總監尤莉亞・科瓦倫科(Yuliia KOVALENKO)、《廣場記事:粗剪版》製片達莉亞・阿韋爾琴科(Dar‘ya AVERCHENKO)、《無跡可尋》導演艾莉娜.戈爾洛娃(Alina GORLOVA),都將在影展期間來台參與多場映後座談。



Docudays UA節目總監尤莉亞・科瓦倫科表示:「當我們國家正在為擺脫恐怖主義付出代價時,我們希望至少這些經歷能證明真理終將戰勝惡意,我們持續拍攝不是因為害怕被消失,而是為了證明未來值得奮鬥。」



TIDF策展人林木材表示:「台灣與烏克蘭面對著類似的地緣政治和國際情勢,俄烏戰爭的10年歲月血淚交織,盼能藉由紀錄片與影人座談,帶領觀眾深入地認識此一議題。」




【俄烏戰爭兩週年】「憂鬱與希望的十年:烏克蘭紀錄片選」 紀實戰爭下的烏國人民



《廣場記事:粗剪版》(Euromaidan. Rough Cut,2014)記錄下2013年底基輔爆發廣場革命,百萬人民上街抗爭,推翻親俄總統。8位上街拍抗爭的電影人貢獻他們拍下的影像紀錄,呈現革命的多面性,並以片名「粗剪」為喻,指涉國家轉型當下的混沌未明。



資訊戰是現代戰爭一大環節。2014年馬航MH17客機在烏東墜毀,283名乘客全數罹難,線索指向俄軍防空導彈釀禍,俄媒卻反咬是烏軍所為。《鑄鐵蝴蝶》(Iron Butterflies,2023)深入調查此事件,以新聞資料與實驗影像拼貼來解構虛實,並悼念無辜往生者。《車諾比22》(Chornobyl 22,2023)則為戰爭罪行蒐證,秘密拍下俄軍入侵車諾比之舉,請核電廠員工講述俄軍接管核能設施後的擔憂與艱難。





《戰火邊緣的青春》(We Will Not Fade Away,2023)聚焦在五名烏東頓巴斯青少年,他們青春正盛、心懷夢想,卻困在永無寧日的戰火邊緣小鎮。正當迷惘之際,竟出現一位大冒險家邀請他們攀登喜馬拉雅山。《無跡可尋》(No Obvious Signs,2018)將視角放在少人關注的烏國女性軍人,剛從前線歸來的她是榮獲勳章的英雄,外表無恙卻深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擾,連搭地鐵都是巨大負荷,重返平靜生活是她要面對的另一場戰爭。





第14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5/10至5/19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光點華山電影館、台北京站威秀影城、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等地盛大舉行,更多活動與節目內容將陸續公開,詳情請密切關注TIDF官方網站Facebook專頁Instagram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