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長城立傳的人/包作軍

——何繼榮印象

包作軍

初識何繼榮,是在2022年七月吳忠市文聯組織的鹽池文藝采風活動中。他給我的印象是憨厚、質樸、坦誠。後來,何繼榮又專程從利通區來青銅峽市文聯給我送來他的第一本書《寧夏長城訪古》。

何繼榮供職於吳忠市一家單位,2021年退休後,自費考察萬里長城,並撰寫約一百萬字關於長城的文字資料。寧挖一口深井,不要十個淺坑。何繼榮專注於一個目標,並不是知識面狹窄,相反他是一個閱歷頗為豐富的人,之所以他執著於長城研究,緣自他對長城的熱愛,因此鍥而不捨、全神貫注於長城這門學問。我身邊的朋友,有很多這種現象:有的人一輩子幹了很多事,卻沒有一件成功,最後依然平平庸庸;有的人只做一件事,卻深入鑽研,堅持到底,最後業績不凡。何繼榮無疑是後者,他的《寧夏長城訪古》是“長城訪古”系列的第一部,另外還著有《甘肅長城訪古》《陝西長城訪古》《山西長城訪古》《河北長城訪古》等長城系列隨筆。

吳忠文學前輩楊森翔先生這樣評價何繼榮:“從已出版的《寧夏長城訪古》看,何繼榮的‘長城訪古’,絕不限於記述長城,而是把長城所經過的地方都盡可能地作了詳細的描述和考證。描述的範圍,從地理情況一直到歷史事蹟,內容豐富多彩,而且文筆絢爛,體例謹嚴,不但是一部有趣的遊記,而且還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繼榮為人忠厚,志氣剛毅,訥於言而敏於行。他的訪古雖集中於長城一線;但他的閱讀十分豐富。長期的旅行和閱讀,不但開擴了他的視野,增長了見識,使他的‘訪古’具有形象生動、豐富多采的特點,而且也使他的‘訪古’系列達到了‘以城(長城)證地,以地存古(史)’的高度。”何繼榮關於長城的文章還得到了中國長城學會常務副會長、著名長城專家、燕山大學中國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主任董耀會的首肯,雖然兩個人未曾謀面,董耀會卻欣然為他即將出版的《山西長城訪古》作序。何繼榮一直就喜歡讀地方誌和關於長城研究的專著,還讀過《水經注》《徐霞客遊記》等先賢的地理著作,在汲取知識營養的同時,也為先賢優美的文筆所震撼。他之所以關注長城,因為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工程。自西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佈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五萬多公里,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餘裏”。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即便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與古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一起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長城是古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每次造訪長城,何繼榮的內心便會掀起無數的波瀾,身上便會增添不竭的力量,同時也產生了保護長城文化以及傳承長城精神的衝動。在他看來,自己是一個普通人,能做些什麼呢?那就是寫長城、拍長城,為長城立傳。自秦至明的歷代長城在寧夏皆有遺址,故寧夏有“中國長城博物館”之稱。這為何繼榮的想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在閱讀大量關於長城的典籍後,他下定決心用腳把萬里長城親自“丈量”一遍。行走在這座最古老的邊牆,何繼榮感覺自己在與歷史對話、與時光相交,他是一個精益求精的人,力求做到不錯過每一座碉樓,盡可能走遍每一段城牆,並手繪一張自己探訪過的寧夏長城示意圖,用親身感受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豐富的資訊中瞭解更為完整、立體、趣味性更強的長城知識。長城關隘的一些關鍵地段他甚至去過三、四遍之多,而且每次都有不同的發現、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穫。譬如青銅峽柳木皋古烽火墩,他先後三次造訪。第一次去,何繼榮只考查了山下的長城,而山上的烽火墩,因為“軍事管制”的原因,未能考察。兩年後,他跟隨文化底蘊深厚的楊森翔先生又進行了第二次考察,在楊森翔先生的啟迪之下撰寫數千言的《二探柳木皋長城》)。今年4月11日,軍旅作家孫華偉來青銅峽作家之家講學,次日何繼榮邀請筆者、孫華偉,還有吳忠籍作家何盈一起去柳木皋考察,而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青銅峽人居然是頭一次來到柳木皋。何繼榮雖然年逾六旬,但爬起山來,不輸年輕人。這次攀登柳木皋,他從不同角度拍攝了大量圖片資料,還在古烽火墩上對一些關於長城的知識跟我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正如何繼榮自己所言,講好長城故事必須以長城的遺跡及史料來佐證,這就需要親自跋涉山野,尋訪古跡,追溯源流。他不但記錄文字,攝影圖片,還採錄了許多民間歌謠、諺語和傳說。行走長城以來,何繼榮先後撰寫長城文章二百多篇,拍攝長城照片八千餘張。講述長城文化的時候,何繼榮的表情是凝重的,語調是充滿激情的。我不由為眼前這個質樸、執著的西北漢子點贊:“你是一個為長城立傳的人,長城作家是你的名片。”文友孫華偉贊同說:“何老師已出版專著,加入省級作協,而且憑藉對長城歷史、長城文化、長城精神的傳承、記錄與貢獻,‘長城作家’何繼榮老師實至名歸。”

何繼榮已經走上了系統的長城探尋之路,他熱愛長城、追夢長城、情系長城。行走長城帶給他一種深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雖然愛好文學,但不寫輕鬆的小說、抒情的詩歌,他的筆始終凝重、嚴謹且執著,他的筆只屬於長城。一個人也許只有在廣闊的天地間才更容易看透世俗,重新認識人生這片苦海,從此不再熱衷於舟頭嬉戲,而是默默奮楫前行。何繼榮無疑是這樣的智者,他將一己的喜怒哀樂拋入爪窪,將萬里長城系於心頭,念起獨自踏遍戈壁、群山、荒原,落筆記錄長城歷史、文化、影像。正如何繼榮自己所言,他將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去抒寫長城的過去、今天和未來,喚起人們的保護意識,讓所有人去愛護長城、保護長城。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