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裏醉流年/張炎琴

張炎琴

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曾經提到:“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覆盆子味道酸甜可口,汁水充足,不僅解饞,還生津止渴。每每提及,便仿佛又置身於那綠意盎然的林間,與兒時的夥伴一同探尋。

覆盆子,這名字聽起來便帶著些許的詩意。細長的枝幹上,小刺密佈,似是守護神一般,守護著那甘甜的果實。每當夏日炎炎,覆盆子便悄然成熟,如同少女臉頰上的紅暈,嬌豔欲滴。它多生長在漫山遍野、河灘、溪溝之處,那裏野草豐茂,是它們生長的樂園。

小時候,我和夥伴們總是懷揣著對未知的渴望,踏入那片神秘的領地。我們小心翼翼地穿梭在荊棘叢中,生怕一不小心就被那鋒利的小刺劃傷。但即便是如此,我們也從未放棄過對覆盆子的追尋。那誘人的野果,無論生長的多麼隱蔽,都逃不過我們的“火眼金睛”。

採摘覆盆子,是一項既考驗耐心又考驗技巧的活動。儘管摘它會一不小心被拉出個口子,但絲毫阻擋不了我們的採摘熱情。我們會先用腳把週邊的枝條踩倒,再用柴刀鉤住中間的覆盆子,小心翼翼地採摘。有時這個山頭摘完,我們又去另一個山頭,每人提著小竹籃,摘完看到手臂上的小刺也不疼,找到一處山泉邊,把果子倒在水裏,清澈的泉水,紅豔豔的覆盆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一溜小跑,帶回家給母親品嘗,看著母親的誇獎很幸福。

關於取名覆盆子還有一個故事:相傳在魏晉時期著道教大師葛洪,由於過度勞累,得了夜尿症。由於夜尿次數頻繁,以致睡眠匱乏,精神頹萎。一天葛洪采藥至半山腰時,不慎一腳踩空跌入荊棘叢中,猛然發現帶刺的枝頭上有許多像桑葚一般紅色的野果,當時正覺饑渴,就摘了些許吃下,覺得味道微酸帶甜,甚是好吃,就摘了一捧帶回家。出乎意料的是,當晚葛洪的夜尿症狀況就大大好轉。次日又去採摘服用,不幾天,夜尿症竟完全好了。葛洪大喜,稱之“神奇之果”,服此仙果,晚上尿盆都可以覆過來放置了,於是就給這個神奇果取名“覆盆子”。

其實在醫書裏早就有記載。《名醫別錄》裏記載“覆盆子,味甘、平、無毒,主益氣輕身、令發不白”;《本草衍義》認為,覆盆子“益腎臟,縮小便”。這些古老的文字,仿佛在訴說著覆盆子那悠久的藥用歷史和神奇功效。

如今,我已長大成人,但那童年的記憶卻如同覆盆子一般,酸酸甜甜,永存於心。到了夏天,水果琳琅滿目,家鄉的覆盆子已經沒有人採摘,但我時常會想去野外尋找覆盆子,在扒開荊棘采到果子的快樂,是我人生的一種樂趣,我會想起童年的時光,那是記憶深處的甜蜜,是一種平凡生活的幸福!

覆盆子,不僅僅是一種野果,更是一種情感的寄託,一種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它讓我懂得,生活中的美好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事物之中,只要我們用心去尋找,去發現,便能感受到那份來自內心深處的甜蜜與幸福。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