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中國間接與台灣新總統對話

英國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今天撰文指出,前總統馬英九在中國停留11天並獲准與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會面後,馬英九本月帶著對岸的訊息返回台灣。

「經濟學人」在這篇副題為「中國官員希望台灣新總統能更像過去總統」的文章中指出,馬英九在臉書發文表示,習近平「向我們(台灣)伸出橄欖枝」,希望台灣下一任總統賴清德能「以民為本,務實回應」。

「經濟學人」指出,馬英九尋求與中國建立更密切關係,他自2016年卸任以來,政局變化很大,繼任的蔡英文總統表示台灣是一個擁有主權的民主國家,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則自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

中國多年前就凍結與台灣高層接觸。賴清德競選總統期間,中國官員譴責其所屬政黨為分離主義者,並稱這次總統大選是「戰爭與和平」之間的選擇。

習近平所謂的橄欖枝是帶有附加條件,這不足為奇。馬英九籲賴清德確認兩岸不是兩國,並保證不走台獨路線,這自然不會有什麼結果;至於賴清德希望與中國交流,中國也宣稱他缺乏誠意,未加理會。

那麼問題是,為什麼習近平還要見馬英九這個地位已減弱、觀點不屬於台灣主流的人物呢?馬英九認為,海峽兩岸人民有著共同的國家認同。但島上超過60%的民眾表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

今年總統大選期間,馬英九表示台灣須信任習近平而被其所屬的國民黨邊緣化,只有不到10%的台灣人認為中國是值得信賴的國家。

不過,中國認為抓緊馬英九這樣的人仍有好處。北京官員強調支持台灣「愛國統一力量」的重要性。中國的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不斷接待由台灣宗教領袖、商人和學生組成的代表團。自2022年以來,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已至少訪問中國7次。

中國的領導人似乎相信現在分裂台灣,有一天可能就會贏回台灣。儘管賴清德在這次大選中獲勝,但他領導的民進黨失去國會多數,大多數台灣人支持兩岸能夠有更多的對話。

中國的戰略也考量國內因素。「北京正告訴自己的人民,它還沒有失去對台灣問題的控制,而且還有時間實現統一。」智庫「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中國議題資深分析師蕭嫣然(Amanda Hsiao)表示,馬習會成為中國頭版新聞,就是在表明上述觀點。

蕭嫣然表示,中國領導人在面對經濟挑戰並等待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時,可能想要給予自己更多「政治空間」。

但這並不意味中國對台灣會袖手旁觀,中國擁抱所謂的愛國者,同時也對台灣施壓。中國戰機經常飛越台灣海峽中線(事實上的海上邊界)。中國民航局2月1日改變飛航路線,允許中國民航機接近海峽中線;台灣則指責中國試圖「單方面改變現狀」。

中國在2015年即計劃採取類似措施,但在馬英九政府提出抱怨後才予妥協。國台辦現在表示「海峽中線不存在」,因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最近的金門群島事件,國台辦也發表了類似言論。2月14日,2名中國漁民在海巡署人員追緝中溺水身亡。台灣稱他們在「禁限制水域」,國台辦則表示所謂的禁限制水域「並不存在」。不久之後,中國海警登檢台灣觀光船,這是前所未有的舉動。中方也開始在金門附近巡邏,繞行島嶼並進入台灣視為限制的水域。

中國在空中和海上的舉動遠未達到開戰程度,但台灣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的李俊毅表示,中國的行動相當於對受影響地區申張主權。來自中國的訊息似乎很明確,即一位為台灣追求更多主權的總統,將會看到台灣主權弱化;但像馬英九一樣地思考與行動,兩岸就可以談談。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