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最新【8大益生菌吃法禁忌】益生菌什麼時候吃才正確?益生菌怎麼吃地雷告訴你
【8大益生菌吃法禁忌】益生菌吃法這樣才正確 | 益生菌錯誤吃法須注意
【益生菌吃法禁忌一】益生菌食用時間錯誤
益生菌什麼時候吃取決於產品是否具有耐消化道酸鹼的特殊包埋技術,若具有包埋技術則飯前、飯後、空腹,任何時候食用皆可,若否,建議飯後或進餐期間食用,才能提高益生菌存活率!
【益生菌吃法禁忌二】使用益生菌時與咖啡、茶等混搭
和一般用藥常識相同,服用益生菌搭配冷溫水為宜,千萬別跟咖啡、茶或含有咖啡因成分的飲品一起服用,如果非喝不可,建議二者相隔約1-2小時為宜。
【益生菌吃法禁忌三】與燙口食物、飲品一同使用益生菌
益生菌不耐高溫,35℃以上高溫熱水或湯品容易將活菌殺死,破壞益生菌原有功效,建議服用益生菌時搭配不超過35℃的冷溫開水。
【益生菌吃法禁忌四】益生菌與抗生素等藥物一同使用
由於抗生素主要作用在於對抗細菌,而且菌無分好壞,統統殺死為最高指導原則,如果本身正服用抗生素或接受抗生素治療,建議治療結束後再食用益生菌。
【益生菌吃法禁忌五】未評估自身狀況,即使用益生菌
雖然是好菌,也不代表人人都可以或適合吃益生菌。如果本身是重症患者,正在接受化療或有免疫功能異常等疾病,最好先請教醫師意見再決定食用與否,以免影響治療成效。
【益生菌吃法禁忌六】未搭配健康飲食使用益生菌
攝取益生菌確實有幫助消化道健康,卻不能因為額外攝取益生菌就毫無宜節制地胡亂吃喝,比方嗜吃容易讓壞菌增長的辛辣或油炸類食物,或者含有食品添加物的加工食品如糕點、甜點。
【益生菌吃法禁忌七】僅攝取單一來源益生菌或菌種
優格、優酪乳、味噌、納豆、青椒、葡萄、葡萄柚等均含不少益生菌,最好的補充方式是均衡攝取不同食物。如果想從食物以外的來源補充益生菌,首先要挑對適合的菌種,畢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質、健康狀態與生活習慣,對菌種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此外,人體對菌種的需求隨時在改變,挑選益生菌時除了注意菌種、菌數及吸收率,也要避免長期只使用一種益生菌,最好動態調整益生菌種類,如果食用一款益生菌約2-3個月沒有明顯效果,建議改換其他益生菌。
【益生菌吃法禁忌八】過量攝取益生菌
益生菌屬於保健食品,按照食用方式來吃,往往不會產生不良副作用,但畢竟購買保健食品等同於花錢投資健康,如果希望投資益生菌不浪費、有成效,最好稍加留意食用細節,找到適合的益生菌同時避免上述八種NG行為才能放大投資健康的報酬率!
延伸閱讀:{{1658209880267880961}}
【益生菌吃法3要點】益生菌怎麼吃才正確?益生菌何時吃最有效?
益生菌正確吃法一:搭配冷開水最好!
益生菌不耐高溫,在服用時,可以搭配常溫、冷開水服用,如果是小朋友要加在牛奶中,也應該先將牛奶泡好,放置溫涼後再加入,以免高溫破壞益生菌的活性。
益生菌正確吃法二:日常飲食搭配含益生質(益生元)食物
益生菌本身也有自己喜歡的食物,也就是所謂的益生質,如果只有補充益生菌而沒有提供他們喜歡的食物,益生菌就無法好好住下落地深根。其實益生質在大部分的蔬菜、水果及全穀類食物中都有,所以除了服用益生菌外,也應該多增加蔬果全穀的攝取量,才能讓益生菌發揮最大效用,為你的消化健康賣力工作。
益生菌正確吃法三:保存溫度陰涼乾燥最合適
許多益生菌會強調要冰的才是活菌,不過現在因為益生菌的製造技術,都有經過包埋技術的處理,透過一層層高分子材料將益生菌包覆,能讓益生菌更安定,也可以抗酸鹼,使益生菌在食用後能順利抵達目的地。也因此,如果是標榜有經包埋技術的益生菌,是可以放在陰涼乾燥處即可,不過如果沒有的話,還是要冷藏儲放,才能比較有效的保存益生菌活性。
【益生菌食物有哪些?】搭配4大類益生菌食物,細菌叢生態培養事半功倍
許多人會想要透過攝取含有益生菌的食物來培養消化道的益菌生態,但是你知道市售標榜具有益生菌的食物,不一定是經過認證對人體有益的「益生菌」,而可能只是普通的乳酸菌嗎?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兩者的不同。
含有乳酸菌的食物,不等於益生菌食物!
乳酸菌是泛指能將醣類消化代謝並產生乳酸的細菌,在許多發酵食品中都可以看到有乳酸菌的蹤跡存在,像是泡菜、納豆、味增,以及優格、優酪乳等,都含有乳酸菌,也是被認為對於消化會有些幫助的食品。但是未經科學證實為「益生菌」,就不一定可以產生有益功效
含有益生菌的食物有哪些!益生菌食物正確吃法
益生菌指的則是被認證過對健康有益的細菌,雖然大部分也是從乳酸菌中被挑選出來,但有更多研究確認過它們的身份(菌株),也因此如果要很明確的挑選對某些健康需求有作用的益生菌,可以找在食品上有認證的優格、優酪乳、或者是益生菌產品來補充。
吃對益生菌吃法之外,還要補充益生質
益生菌喜愛的食物又稱為益生質,可以幫助益生菌在消化道中獲取養分,持續繁衍定殖。其中有幾個成分很重要,像是木寡糖、果寡糖、水溶性纖維(果膠、菊糖),以下的食物中,就含有這些益生質。
- 記者:大研生醫專欄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