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變化大、季節交替頻繁,是孩童呼吸道疾病的好發期


氣溫變化大、季節交替頻繁,是孩童呼吸道疾病的好發期

不少家長發現,孩子經常咳嗽、流鼻水,甚至反覆感冒。亞東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主治醫師郭子敏提醒,除了常見的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近年也成為嬰幼兒呼吸道感染的常見原因,且對免疫力較弱的嬰幼兒來說,感染後可能迅速惡化,家長不可掉以輕心。

小病毒大威脅,嬰幼兒感染RSV風險高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一種單股RNA病毒,主要透過飛沫與接觸傳染,例如吸入感染者咳嗽、打噴嚏時的飛沫,或接觸到帶有病毒的分泌物再經眼、鼻、口進入體內。RSV可在物體表面存活數小時,因此在月子中心、托嬰中心、幼兒園等密閉空間特別容易群聚感染。

郭子敏指出,RSV在台灣全年皆可能出現感染個案,並非僅限於冬季流行。儘管所有年齡層皆可能感染,但以1歲以下嬰兒風險最高。此年齡層的呼吸道尚未發育完全,若感染RSV,容易因氣道分泌物阻塞細支氣管,進而引發細支氣管炎、呼吸困難等重症。

初期症狀類似感冒,高風險族群須提高警覺

RSV感染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包括流鼻水、咳嗽、輕微發燒,多數情況在1至2週內可自行康復。然而,對於早產兒、免疫功能低下、或患有慢性疾病的孩童,RSV可能導致嚴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甚至需要住院治療。

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資料,5歲以下幼童為主要感染對象,2歲以下住院率更是最高。RSV高風險族群包括:

早產兒(尤其出生週數未滿33週)

有慢性肺部疾病或先天性心臟病

免疫不全、染色體異常或神經肌肉疾病

暴露於二手菸環境(包含孕期吸菸)

哺乳期過短、家庭中有多名年幼孩童

家族有氣喘、過敏體質病史

快篩有助早期診斷,出現喘鳴應儘速就醫

臨床診斷方面,可透過鼻咽分泌物進行病毒培養、PCR檢測或快速抗原檢測(快篩)確認是否感染RSV。

郭子敏提醒,目前對RSV尚無針對性抗病毒藥物,治療以支持療法為主,如:

使用緩解症狀藥物(如退燒藥)

協助拍痰、保持呼吸道通暢

密切觀察孩子的呼吸與進食狀況

一旦出現呼吸急促、喘鳴聲、活動力下降或食慾變差,應立刻就醫,必要時需住院觀察。

單株抗體建構防線

除了日常防護,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觸病患與人多密閉空間外,針對高風險嬰幼兒,亦可考慮預防性單株抗體接種。

郭子敏指出,**單株抗體「Palivizumab」**能抑制病毒複製、降低重症風險,目前已納入健保給付,適用對象包括:

出生週數未滿33週之早產兒

出生週數未滿35週且合併慢性肺疾病者

1歲以下患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幼兒(由兒童心臟科醫師評估)

另根據2023年醫界共識,出生週數33至35週且未滿1歲的嬰兒,亦可由醫師評估是否施打。Palivizumab需每月注射一次,通常建議施打3至6劑。

更令人期待的是,新一代**長效型單株抗體「Nirsevimab」**已問世,僅需接種一劑,保護力可長達5個月,提供家中高風險嬰幼兒家庭更便利的選擇。

早期辨識、即時治療 守護孩子健康不容忽視

兒童常見的咳嗽與鼻水,不容輕忽。郭子敏醫師呼籲家長,特別是高風險嬰幼兒族群,應提高警覺,加強日常防護,密切觀察症狀變化。若出現異常呼吸、精神不濟、進食困難等情況,應及早就醫。

此外,若符合接種條件,也可與小兒科醫師討論是否施打單株抗體,為嬰幼兒建立更穩固的免疫防線,平安度過呼吸道感染高峰期。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推拿不只用於成人,還可強化兒童體質預防疾病,適用於這個年齡以下的孩子
.吃錯食物恐害小朋友愈來愈過動! 1圖看「NG飲食搭配」:火腿蛋吐司、炸鮭魚都中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