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醫療困境重重,門諾醫院不放棄,透過行動守護花東病友


偏鄉醫療困境重重,門諾醫院不放棄,透過行動守護花東病友

台灣東西部醫療資源落差明顯,在北部都會區,看診可能只是轉個彎;但在幅員遼闊的花蓮,居民往往必須舟車勞頓一至兩小時才能就醫。面對這樣的挑戰,花蓮門諾醫院自1948年起深耕東台灣,從山地巡迴醫療出發,逐步拓展至早療、吞嚥照護、矯具義肢與運動防護領域,秉持「病人在哪,醫院就在哪」的信念,持續以行動守護偏鄉健康。

長期服務過程中,門諾觀察到偏鄉醫療困境,往往不只來自資源缺乏,更深藏於家庭日常的艱難抉擇。父母必須在生計與孩子早療間權衡;子女在營養照護與長者尊嚴間糾結;行動不便的病友則在義肢帶來的自由與疼痛之間掙扎。

邀請大眾思考三大醫療議題

台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總執行長張文信表示,在花東,看見許多家庭被迫在兩難中做出艱辛抉擇,多年來,醫院出動超過數千次行動醫療,行駛逾 3,000 萬公里,走遍山城與海岸,希望用專業與行動,確保每個生命都能被善待。

為了引起更多社會共鳴,門諾醫院自9月起透過「行動醫療廣告車」在全台展開互動問卷,設計三個發人深省的情境問題,分別對應「早期療育」、「長者吞嚥照護」與「輔具使用」三大議題,邀請大眾一同思考:當醫療成為兩難,你會如何選擇?

偏鄉早療:家長難兼顧生計與陪伴

根據統計,花蓮 6 歲以下需要早療服務的比例達 8%,遠高於全台平均,但交通不便與觀念不足,讓許多孩子錯過三歲前的黃金治療期。一名住在秀林鄉的家長無奈表示:「有人建議下班後再帶孩子去,但單趟車程就近一小時,來回加看診超過三小時,根本不可能。」

門諾因此自2014年推動「居家早療」服務,由專業團隊直接進入家庭,十年來已服務超過六千人次,讓偏鄉孩子不再因地理環境受限而錯過關鍵治療。

長者吞嚥困境:營養與尊嚴的兩難

台灣 65 歲以上長者中,約有 12.8% 出現吞嚥異常,在高齡化嚴重的花蓮,潛在需求者約達 6,000 人;問卷調查顯示,六成民眾傾向不裝鼻胃管,但近四成支持裝設,突顯家庭在「營養安全」與「生活尊嚴」之間的兩難。

門諾醫院則提出「把診間帶進家裡」的解方,跨專業團隊攜帶儀器進入病家,提供檢測與復健計畫。一位長期依賴鼻胃管的奶奶,在治療團隊協助下,睽違 200 多天重新吃下一口粥,也讓家人看見久違的笑容。

義肢病友:自由與疼痛的取捨

對身障者來說,義肢意味著自由,但不合身卻可能帶來疼痛甚至感染。問卷結果顯示,即便知道風險,八成病友仍選擇穿戴,凸顯「能行動」的重要性。

花東地區身障人口逾 4 萬人,許多人因交通與經濟壓力放棄治療,甚至有病友拖了 20 年才首次接受矯具義肢評估。門諾結合 3D 建模與專業技術,並提供到宅巡迴服務,讓病友不必再在自由與痛苦之間二選一。

張文信強調,「不放棄」不只是信念,更是行動。展望未來,醫院將持續深入偏鄉,把專業醫療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並呼籲社會各界共同響應,讓更多家庭免於艱難抉擇,讓健康照護成為每個人都能擁有的基本權利。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台東1平方公里只有0.09名醫師,基金會設立診所改善南迴地區偏鄉醫療
.衛福部部長 邱泰源 從偏鄉到杏林領袖,醫路向前,守護全民健康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