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藥基金明年剩不到 40 億!可用「追蹤平台」查藥品審查通過日、總等待天數、支用規模

總統賴清德提出百億「癌症新藥基金」政策,並於今年正式啟動,首年編列 50 億元,明年將再編列 50 億元,但台灣癌症基金會粗估,扣除今年已列入基金給付範圍的病友所需持續用藥費用後,明年可用於新藥收載的費用恐不到 40 億,呼籲政府將基金法制化,並穩定財源,確保長期可持續性。
政府宣布規劃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後,病人最關心的問題是藥什麼時候用得到?為了協助即時掌握進度、即時反應需求,現在有「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進度追蹤資訊平台」,公開藥證核發日、藥品審查通過日、給付生效日、總等待天數與支用規模、受惠人數。
新藥自費昂貴,癌友常因為高額藥費被迫放棄治療
近年台灣癌症治療面臨等待新藥健保給付的時間長,且給付限縮等,而新藥自費昂貴,即使治療成效良好,癌友也常因為高額藥費而被迫放棄治療。
曾自費百萬完成治療的癌友 Amanda 表示,若非當初有保險協助,她根本無力負擔數百萬元的免疫治療,可能選擇放棄治療,但一想到雙胞胎孩子的未來,便不知如何是好。癌症新藥基金對病人而言是一場及時雨,能及時用藥,減輕家庭負擔,也替健保節省往後惡化後更多的醫療支出。
而實際受惠於基金的肺腺癌病友小蕭表示,半年多咳嗽、喉嚨發癢,原以為只是新冠後遺症,直到連呼吸都困難才確診為第四期肺腺癌。因不敢讓 85 歲高齡母親擔心,她努力維持工作,假裝日常如常。
起初化療每次自費五千多元尚能負擔,但聽聞免疫治療一年藥費高達百萬時,一度覺得等同「宣判死刑」。所幸在醫師與個管師協助下,她於 6 月 1 日基金上路後成功申請,8 月起展開免疫療程,並表示沒有基金,醫不起,只能放棄。基金讓他安心治療,不用每天算錢過日子。她也呼籲政府應將制度法制化。
政府宣布規劃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後,病人最關心的問題是藥什麼時候用得到?
為了讓社會即時掌握進度、即時反應需求,現在有「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進度追蹤資訊平台」,公開藥證核發日、藥品審查通過日、給付生效日、總等待天數與支用規模、受惠人數。
從這次的公開資訊可以看到,約有 3 千多個家庭受到幫助,平均每年減輕病友約 117 萬元的經濟負擔, 然而也看到因為癌藥基金元年的執行率偏低,因為流程建立需要時間,相信這只是暫時性的現象。
尤其隨著越來越多藥品收載,未來支出必然大幅增加,如果政府僅維持 50 億的挹注,病友恐怕仍會面臨有藥等不到的困境。因此,期盼政府能盡速補滿百億,並加速審查,才能真正落實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的目標。
百億癌藥基金明年僅編 50 億 ! 專家籲法制化確保財源
為使基金穩定,不再讓癌友被迫放棄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呼籲,應該形塑永續癌症新藥基金的支持機制,並提出三大方向:
填補健保空窗,給付無縫接軌!有賴健保、新藥基金、醫療科技評估協同運作
台大藥學院教授沈麗娟表示,癌症新藥基金提升到「法律位階」不只能讓預算來源明確。另一方面,還能將癌藥基金的給付程序、時程、責任機關、行政規範完整明訂。
沈麗娟指出,未來新藥基金就像是幫健保「先行支付」,同時蒐集「真實世界證據(RWE)」,三年內須進行醫療科技再評估。一旦新藥經再評估後,證實符合成本效益且掌握明確財務衝擊,則可改由健保常規支付,形成制度上的無縫銜接;而若新藥未能證實所稱效益,則停止支付。
基金上路是第一步,下一步是法制化+制度化協作。唯有讓病友在最需要的時刻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台灣才能真正打造永續的癌症醫療安全網。
文/劉一璇、圖/Cheryl
諮詢專家 :台灣大學藥學院教授沈麗娟
延伸閱讀:
285位青年癌友調查:一罹癌就破產...「未來恐病不起」的三大挑戰及對策
- 記者:劉一璇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