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薑茶緩解痛經?中醫:寒凝型有用 其他越喝恐越上火

喝薑茶緩解痛經?中醫:寒凝型有用 其他越喝恐越上火

【NOW健康 吳思奕/宜蘭報導】「你是不是吃太多冰的,月經才亂掉?」「多喝薑茶暖暖子宮,就不會經痛了!」這些話,你是不是也常聽見?月經不順、經痛、週期紊亂,一直以來困擾著不少女性。但只要一提到月經異常,長輩們往往歸咎於「宮寒」,於是薑湯、熱敷、不吃冰就成了標準對策。但問題真的是這麼單純嗎?中醫到底是怎麼看待月經不調的呢?今天帶你一起來逐一破解這些常見的婦科迷思,幫助每位女性找回身體的節奏。


中醫怎麼看月經不調? 肝、脾、腎功能缺一不可


中醫師林雅瑩指出,在中醫的理論中,月經是「氣血」在女性身體中正常運行的表現,與肝、脾、腎等3臟功能密切相關:


▸肝主疏泄、藏血:肝氣暢通才能正常排卵與行經。肝氣鬱結則可能導致經期延遲、痛經或乳房脹痛、情緒波動等經前症候群。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會使氣血不足,導致月經量少、顏色淡、疲倦乏力。


▸腎主生殖:腎精虧損則月經稀發、周期紊亂,常見於青春期或更年期女性,腎氣虛則可能腰痠,經前水腫、經期淋漓不收。


月經亂不只因為宮寒! 月經不調5大體質類型


所謂宮寒導致的月經不調,屬寒氣太重,中醫在臨床上稱之為寒凝血瘀型。以下則為中醫將月經不調歸納而成的5種體質類型。


▸寒凝血瘀型:小腹冷痛,熱敷後通常可改善。經血暗紫、有血塊,經期時手腳冰冷。


▸氣滯血瘀型:情緒煩躁、乳房脹、經血有血塊、經前腹痛。


▸氣血虛弱型:月經量少、色淡、疲勞、頭暈頭痛、臉色蒼白。


▸肝腎陰虛型:月經量少、鮮紅、經期提前、伴有燥熱、手腳心熱。


▸濕熱下注型:經血黏稠、有異味,分泌物多,私密處搔癢


林雅瑩提醒,不是每位女性都需要在經期期間或是結束後進補,有些人在進補後可能反而加重體內濕熱、氣滯,造成更多困擾。


月經不能洗頭、不能吃冰? 破解4大月經迷思


迷思1:多喝薑茶就能緩解痛經?


部分正確。薑茶能溫經散寒,對「寒凝型」經痛有效。但若是屬於「濕熱型」或是「陰虛型」,喝薑茶反而可能上火,導致經血過多、口乾便秘。因此在喝薑茶之前要先了解自己的體質。


迷思2:月經來不能洗頭?


並不絕對。古人擔心頭濕受寒影響氣血運行。但現代人多半衛生條件較佳且生活便利,只要在洗頭後馬上吹乾,同時注意保暖,月經來還是可以洗頭。


迷思3月經來不能吃冰?


視體質而定。寒性體質者(手腳冰冷、經痛、大塊血塊)在經前、經期中確實應忌口冰冷。熱性體質者(症狀便秘、煩躁)在經期間只要適量,不要吃太多冰涼的食物或飲品,一般來說還不至於會有大礙。重點在「適度」與「體質辨證」。


迷思4:經痛只能忍耐?


止痛藥千萬不要越吃越多!經痛是身體的警訊,應重視體質調整與潛在病因。若長期嚴重經痛、週期紊亂、血量異常,應儘早就醫檢查。 青春期或年輕人的原發性痛經,有時候是收縮太厲害,不一定真的是宮寒。提醒35至45歲的女性, 如果有經量過大或嚴重痛經的問題, 建議進一步檢查是否有肌瘤或肌腺症的結構問題。


緩解月經不適的3妙招 飲食、穴道按摩、調整作息


第1招飲食養生 依體質而選


1.寒凝血瘀型:可飲薑茶、桂圓紅棗茶、羊肉湯等,避免冰品。


2.氣血虛弱型:可食紅棗、枸杞、黑芝麻,四物湯則需依中醫指示。


3.濕熱下注型:可飲薏仁水、綠豆湯、少吃油炸與辛辣。


4.氣滯血瘀型:可飲玫瑰花茶、吃山楂等、留意情緒壓力釋放。


第2招:穴道按摩 調經緩痛


1.三陰交(腳踝內側上方):調肝脾腎,婦科要穴。


2.血海穴(膝蓋內側):活血化瘀,改善血塊。


3.關元穴(肚臍下3寸):補腎補氣,調經止痛。


每日按壓2至3次,每次2至3分鐘,有助調理經期。


第3招作息調整 順勢養身


1.經期作息:經期避免熬夜與情緒起伏,多睡眠。


2.腹部保暖:避免坐冷地或穿露臍裝。


3.適度運動:散步、瑜伽、八段錦等溫和活動。


若出現以下情況,建議盡早諮詢中醫師或婦產科醫師:經期間隔異常(小於21天或大於35天)、經血過多或過少、經痛難耐、非經期出血、疑似子宮肌瘤或多囊卵巢等婦科問題。林雅瑩說,「寒氣太重」並不是月經不順的唯一原因,中醫強調「辨證論治」,依據不同體質與生活習慣給予個別化調理建議。與其盲目避冰或進補,不如了解自己、聆聽身體訊號,尋求專業協助,用中醫的智慧呵護子宮。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膽固醇要達標 中風、心梗不再來
▸眼睛乾澀、疲勞別亂點眼藥水! 選購眼藥水5要點1次看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