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季皮膚癢 外用藥擦越多越好?醫破解「3迷思」籲正確用藥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正值換季期間,很多人可能會面對手腳龜裂、脫皮、搔癢等皮膚狀況,特別是正在接受癌症治療或使用免疫抑制藥物的患者,皮膚更加脆弱敏感。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盧俊瑋醫師提醒,皮膚外用藥雖然僅擦於皮膚表面,但還是要正確使用,亂用藥不但無法加速痊癒,反而可能導致額外的皮膚傷害。
盧醫師分享,有一位肺腺癌患者因雙手乾裂前來就診,醫師評估後開立外用類固醇藥膏。患者擦藥後自行戴上橡膠手套密封雙手,試圖讓藥物更深入吸收、加強藥效,不料卻導致手掌出現大片潮紅、脫皮、水泡與刺痛,最後確診為皮膚黴菌感染,需要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且因為皮膚屏障受損,使得復原時間延長,患處也更不舒服。
外用藥錯誤觀念多 「這樣做」讓皮膚成黴菌溫床
盧俊瑋醫師指出,許多人對外用藥物存有錯誤觀念,如「擦越多越好」、「包起來效果更強」、「可以跟其他藥混合使用」等,但這些做法可能帶來以下健康風險:
用藥方式依個人情況量身打造 有異常反應切勿亂用藥!
每個部位、每位患者、每種藥膏的使用方式都不同,盧俊瑋醫師表示,皮膚科專科醫師會根據患部(臉、手掌、腳底、身體等)、皮膚的厚薄程度、病變的嚴重程度與類型(濕疹、乾癬、黴菌感染等)、患者的年齡、慢性病、免疫狀況,以及藥物的劑型(軟膏、乳膏、凝膠、泡沫、洗劑),個別化調整藥膏的使用方式。因此,同樣是使用類固醇藥膏,有人擦一週,有人只能擦三天;有些情況可局部濕敷,有些則要避免密封,用法大不相同。
盧醫師提醒,外用藥物並非保養品,正確使用才能達到治療效果,患者應依照醫囑用藥,若擦藥後出現紅腫、水泡、刺痛、搔癢加劇等異常反應,應立刻停藥並回診。皮膚的反應可能是過敏、刺激,或是新的感染,需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要換藥或增加治療。此外,擦藥時也要注意手部衛生,以及藥物塗抹順序和保存方式,有疑問都應與醫師討論,切勿自行更改用藥方式,或聽信任何偏方與網路資訊。
【延伸閱讀】
皮膚透露的免疫警訊! 醫教你改善易被忽視的異位性皮膚炎與圓禿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82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 記者: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