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開刀的神經內分泌瘤有救了!「核醫放射精準治療」2 強項延長存活期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因罕見癌症「神經內分泌腫瘤」去世,這項疾病不只可能發生在全身 17 處以上器官,且隨著發病位置不同而有變化多端的症狀,5 成病友確診時已有腫瘤轉移,治療更複雜。
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長陳立宗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現晚,多半難以使用手術根除,可依疾病嚴重程度、腫瘤位置與是否轉移,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
但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藥物治療已多年沒進展,病友經傳統標靶治療失效後,只能反覆接受化療與荷爾蒙治療,改善效果有限,還得長期往返醫院,如今核醫精準放射治療,有 2 大強項成為病人希望。
核醫精準治療癌症可雙管齊下
「核醫精準治療」又稱為「核醫診療合一」是新一代的精準放射標靶治療,中華民國核醫學學會理事長、臺北榮民總醫院核醫部核子醫學科主任王昱豐表示,核醫精準治療具有「診斷」與「治療」二合一特性。
「診斷」是指將標靶與放射線同位素結合的複合藥物,注射進入人體後,搭配核醫攝影掃描就能精確定位出癌症病灶,幫助臨床醫師做出正確的癌症分期與擬定個人最佳的治療計畫。
「治療」則是將此藥物的放射線同位素導入腫瘤組織,精準殺滅腫瘤細胞。相較於傳統的治療方式,新一代核醫精準治療提供涵蓋診斷、治療規劃、腫瘤消滅以及後續追蹤等多面向的臨床運用。
核醫精準治療能用在多種癌症
王昱豐表示,該治療能結合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同時放射出影像掃描所需的伽瑪射線,以及消除腫瘤細胞的粒子(阿法或貝他粒子),達到在診斷的同時能精準的治療、治療的同時又可以清楚地看到藥物的分布。
近年核醫精準診療已陸續被運用於多種癌症的診斷,像是治療前腫瘤位置的偵測、區別良性或惡性腫瘤、診斷腫瘤是否復發與遠處轉移的可能性,在癌症治療的運用則包括神經內分泌腫瘤、攝護腺癌、肝癌、淋巴瘤、甲狀腺癌與癌症骨轉移。
存活期延長超過 4 年盼能納保
以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為例,過去治療後維持疾病不惡化通常僅能 2 至 3 年,但目前病友經荷爾蒙治療無效後接續核醫精準治療,有機會維持更久的疾病穩定期,整體存活期也有機會超過 4 年。
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友關懷協會是國內第一個政府立案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友團體,由病友與家屬發起。祕書長周芳庭秘書長表示,大部分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友發病正值中年,若能及早有效治療才有希望。
目前因神經內分泌腫瘤新藥研發進展慢,台灣引進與健保給付速度慢。病友久等不到更有效治療會讓疾病持續惡化,期待政府基於守護全民健康,可以將納入健保,給予更多且較新的治療選擇。
文/謝承恩 圖/巫俊郡
- 記者:謝承恩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