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確診大腸癌!腸癌權威蘇銘堯曝血便、腹脹是警訊

過去大腸癌被視為是50歲以上年齡較長才會得的疾病,但近年來年輕化趨勢明顯,引起醫界關注,長庚土城醫院副院長蘇銘堯醫師表示,近年年輕患者有逐漸增加趨勢,蘇銘堯曾經診斷年僅國中生就確診大腸癌,呼籲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都應提高警覺。
國中生血便原以為是結腸炎 竟是大腸癌
蘇銘堯分享這名國中生長期血便竟不理會,直到家長發現異狀帶去檢查,結果在乙狀結腸處發現腫瘤,確診為第二期大腸癌。這位學生體型偏胖,愛吃炸雞、薯條、漢堡等高油飲食,且幾乎不怎麼運動,也少吃蔬菜水果都是誘發因素。
蘇銘堯說一開始以為只是痔瘡或肛裂,沒想到進一步大腸鏡檢查,竟發現是癌症,所幸發現得早是第二期,手術後追加治療,康復機率很高。
年輕化原因?那些族群風險最高?
大腸癌近年持續年輕化,蘇銘堯指出雖然40歲以下的患者仍屬少數,但臨床上看到的40幾歲甚至30幾歲病例逐年增加,原因歸納:
高風險族群
- 長期高油高鹽飲食、蔬果攝取少
- 缺乏運動、BMI過高、肥胖
- 有大腸癌家族史或息肉病史
- 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發生年齡10幾歲~30幾歲)
- 抽菸、喝酒
特別是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若病程超過8年,癌變風險會明顯上升,應定期追蹤檢查。
左側vs右側大腸癌 症狀大不同
蘇銘堯提醒,大腸癌根據發生部位可分為左側與右側,症狀也會不同:
左側大腸癌(含直腸癌):
- 排便習慣改變(次數、形狀、顏色)
- 血便
右側大腸癌(糞便未成形、初期症狀較不明顯):
- 腹脹、腹痛
- 解黑便、血塊
- 貧血、體重減輕
重點是近期才出現症狀才要擔心,如果是長期慢性改變,風險相對較低。
大腸癌篩檢年齡下修 無痛大腸鏡試辦
台灣自2024年起,將大腸癌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蘇銘堯強調這便是因應年輕化趨勢的重要政策。
篩檢方式:
- 45~74歲: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
- 潛血陽性者:需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許多人擔心大腸鏡檢查不舒服,無痛大腸鏡試辦計畫因此啟動,期望減少檢查恐懼,提高篩檢完成率。
蘇銘堯強調,糞便潛血陽性後再檢查,平均每2人就有1人有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確診大腸癌,顯示篩檢的確能早期發現病灶。
國際經驗與台灣現況 篩檢讓發生率下降
蘇銘堯指出,美國早在20多年前就開始推動大腸癌篩檢,當時美國大腸癌發生率也是排名前幾位,但經過全面推行篩檢後,發生率逐漸下降。台灣的狀況與美國類似,只是起步較晚,大約從20年前開始,大腸癌快速竄升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
蘇銘堯說每年新增病患超過一萬五千人,差不多每30分鐘就多一名大腸癌患者,近十年隨著國家推動糞便潛血檢查,2021年大腸癌發生人數有短暫下降,但2024年又略微回升,顯示大腸癌仍是台灣非常重要的癌症,目前位居癌症發生率第二名。
血便、腹脹別輕忽 自我檢測4大警訊留意
蘇銘堯提醒,無論年齡多輕,只要出現以下警訊,都應盡速就醫檢查:
- 近期出現血便
- 持續性腹脹或腹痛
- 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大腸癌早期幾乎沒症狀,最被容易忽略,等到出現不適常已進展較晚,蘇銘堯呼籲定期篩檢、觀察身體警訊,是保護自己最關鍵的動作。年輕族群不要以為癌症離自己很遠,飲食、生活習慣與家族史,都可能讓風險提早上門。
文、楊依嘉/圖、艾蜜莉
延伸閱讀:
糞便帶血不一定是痔瘡!臺大名醫梁金銅解析腸癌風險因子|Heho Topics
- 記者:楊依嘉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