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感下降 12.45%!「初老服務老老」成台灣獨老照護突破口

孤寂感下降 12.45%!「初老服務老老」成台灣獨老照護突破口


孤寂感下降 12.45%!「初老服務老老」成台灣獨老照護突破口

台灣獨居老人估約 70 萬人,據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2023 年調查,六都長者中,22.4%自評身心狀況不佳,48.7%過去 3 個月沒有任何社會參與活動,凸顯長者的社會孤立及孤獨問題。老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老盟分別自 111 年、112 年推動「孤獨處方箋」與「偏鄉共好」2 項計畫,透過「初老服務老老」策略,不僅再利用中高齡人力,更有效降低獨居老人孤寂感 12.45%。

張淑卿表示,即便社區據點活動多,但部分獨老多因身體衰弱、住屋無電梯、長期脫離鄰里等因素無法參與;現行政府列冊關懷名單也多聚焦貧困或既有弱勢名單,同一群人被所有單位重複關懷,反而安靜、乖巧、不主動求援的獨老完全被忽略。

以「初老服務老老」,偏鄉導入「時間銀行」模式

為因應年輕服務人力不足、再利用初老人力,老盟 111 年提出「孤獨處方箋」策略,將仍具行動力的中高齡者培育成專業型志工,將社會新知與據點課程「帶入客廳」,讓服務者成為「幸福好朋友志工」,提升雙方的幸福感,建立社區在地人際互助網絡。

在更高齡化、更缺人力的偏鄉,老盟 112 年推出「偏鄉共好暨人力再運用計畫」,導入「時間銀行」機制活化在地高齡人力,透過互助交換形成韌性社區,例如透過幫忙抓蛇、修房子等,未來換取金錢報酬或所需服務。

今(21)日「2025 幸福從鄰開始,從心延續」研討會暨成果分享交流會中,老盟分享 2022-2025 年的成果統計。結果顯示共有 25 個孤獨處方箋社區、465 名幸福好朋友志工、服務 408 名獨老,累積超過 1.4 萬人次訪視;偏鄉共好計畫則培育 8 個社區、423 名居民加入時間銀行,進行逾 4,021 人次互助互惠。進一步調查顯示,2 策略使獨居老人的孤寂感下降 12.45%,情緒鬱悶與生活困難亦顯著改善。

老盟理事長方力脩表示,老盟長期深耕地方,看見「幸福老化源自鄰里連結」,面對人口結構快速變化,建構支持在地生活與世代共融的社區網絡已成迫切任務,盼凝聚更多力量,一同迎接超高齡社會挑戰。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自殺率攀升,「心理健康急救」開訓!一般民眾也可救心

高齡照護新解方!迷你馬、銀髮送餐APP到遠距健康!地球解方年會一次看

法國建第一座「失智村」 台灣25萬失智人口「長照怎麼辦」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