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患者遇到用藥瓶頸怎麼辦?深部腦刺激晶片植入術更精準智慧化

罹患巴金森氏症患者,如果服藥多年後出現藥效波動、異動症、幻覺或情緒失控等現象,有可能已達用藥瓶頸,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深部腦刺激手術。目前也有新一代的自適應式深部腦刺激(Adaptive DBS)技術,可讓治療更精準智慧化。


巴金森氏症患者遇到用藥瓶頸怎麼辦?深部腦刺激晶片植入術更精準智慧化

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神經醫療團隊日前成功改善1位巴金森氏症患者的動作障礙困擾,透過實施深部腦刺激(DBS)晶片植入手術,幫助患者從重度僵硬、跌倒頻繁的困境中走出,找回良好生活品質。

7旬林阿姨在10多年前發現手部顫抖、動作遲緩、肌肉僵硬與關節疼痛等症狀,原以為是上了年紀、肌肉關節退化,或是過度勞累導致身體不適,只要稍作休息就會康復,但病情卻每況愈下,甚至出現左手捲曲、左腳拖行等症狀。直到就醫後確診為巴金森氏症,初步先以服藥方式控制,但4、5年後陸續出現藥效下降與副作用,嚴重時甚至會突然癱軟無法移動,得靠大聲呼救才得以脫困,也讓她害怕外出。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洪千岱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病友長期口服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藥物後,會出現藥效波動的現象,此時運動功能就像開關一樣,在藥效來時能自由行動,如同進入「On」的狀態,而在藥效減弱時突然寸步難行,如同切換至「Off」斷電般。此現象與多巴胺濃度波動有關,是巴金森氏症常見的病程進展之一,若經過藥物調劑仍無法改善且嚴重影響生活,就得尋求其他治療方式,與林阿姨討論後,轉至雙和醫院神經外科羅偉倫醫師施行深部腦刺激手術。

羅偉倫醫師指出,深部腦刺激是一種透過微創開顱手術,以精準的立體定位技術,將長度15毫米、直徑1.5毫米如此微小的晶片植入腦部深處特定神經核,以電刺激方式穩定神經活動,藉此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顫抖、僵硬與動作障礙,並降低因藥物導致的異動症、幻覺或行為衝動等副作用。

手術過程使用ROSA機器手臂精準定位視丘下核,確保晶片置入誤差在1毫米內,提升治療效果並降低風險,在確認進入點進行頭骨鑽洞後,會先使用微電極探針確認位置,再將晶片沿著路徑放到視丘下核的病灶處,同時接上臨時電池,透過晶片當場施行電刺激,確認僵硬狀況是否改善,無誤後便將導線暫時埋在頭皮底下。後續則進入第二階段的手術,在胸前鎖骨下方埋裝另一個新的電池,讓晶片可源源不斷刺激神經,控制肢體活動,待傷口恢復後便可出院,並定期回診追蹤。

林阿姨在術後第三天電池啟動僅10分鐘,即能自行起身如廁,不再需要他人協助。近期回診時,林阿姨表示目前狀況相當穩定,除外出買菜、煮飯及打掃等家務事,甚至也能外出踏青、旅遊放鬆,生活幾乎回歸正常。

羅偉倫醫師提醒,若巴金森氏症患者服藥多年後出現藥效波動、異動症、幻覺或情緒失控等現象,有可能已達用藥瓶頸,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深部腦刺激手術。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也出現新一代的自適應式深部腦刺激(Adaptive DBS)技術,並逐漸投入臨床應用。與傳統持續性刺激不同,Adaptive DBS能即時偵測患者腦部神經訊號,依據症狀波動自動調整刺激強度,不僅可提升療效,還能減少副作用與電池耗損,讓治療更智慧化與個人化。


巴金森氏症患者遇到用藥瓶頸怎麼辦?深部腦刺激晶片植入術更精準智慧化

雙和醫院神經外科羅偉倫醫師實施深部腦刺激(DBS)晶片植入手術,幫助巴金森氏患者。(圖片提供/雙和醫院)

羅偉倫醫師表示,相信未來隨此技術普及,透過多專科合作與精準神經手術,巴金森氏症患者也能擁有高品質生活,雙和醫院致力於發展功能性神經外科領域,結合先進設備與專業團隊,提供個人化治療方案,將持續推動精準醫療,幫助病友擺脫病痛束縛,迎向健康人生。

就是現在!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



顏面神經麻痺治療有黃金期!周大翔中醫師:身心飲食3點調整,助快速復原



168斷食減肥瘦成好像看到骨架?劉伯恩醫師:常見5大副作用別輕忽



皮膚敏感又乾燥!要補水還是鎖水?宋奉宜醫師:皮膚乾燥3大元凶,中了幾個?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710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