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世代】EP15:啟航「第三人生」新篇章 老後健康照護目標與觀念該如何升級?
《大健康世代》專題節目與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攜手合作,推出「老年糖尿病關懷系列專題」,邀請到振興醫院「銀光學苑」主任暨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袁瑋,深入解析如何讓高齡糖友接納自身狀態、調整生活重心,用更正向、健康的方式看待,如此將不因老化而受困,甚至有機會開創精彩的「第三人生」!
袁瑋醫師指出:「老,不一定等於病;但老是自然歷程,透過學習、介入和訓練,還是可以過得滿好的。」她以「銀光學苑」為例,參與者都是相當高齡的長者,但經由學苑提供疾病治療以外的課程和活動,增加長者與社會的連結,讓長者也能感受到自己對社會的「貢獻」,自然不會一直聚焦在「老」和「病」,每一位都相當活躍。
老年糖友挑戰多! 練習增強「心理彈性」
袁瑋醫師專長老年身心醫學,她強調老化是自然過程,鼓勵長者們「放寬心」接納,畢竟人生總是充滿變化,誠如年輕時期對事業的衝擊、孩子的學業等,也不一定都能完全掌控或處理,到了老年時期,身體變化就是比較無法掌控的事,但在面對這樣的變化時,心理的彈性、韌性和復原力就很重要!
她建議,可以去思考「哪些是可以操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而在不可控的因素下,自己又有哪些是可以做的,只要掌握住這些可以做的,就有機會讓生活接近理想狀態。
警惕「健康破口」:不當飲食與用藥觀念恐釀危機
袁瑋醫師也提醒長者要改變一些錯誤的用藥觀念與飲食習慣,以免成為「健康破口」。例如不少長者迷信偏方、或誤信電視購物台資訊而延誤治療,飲食上則常見因「惜食」文化,勉強吃下過量或隔餐的食物。
袁瑋醫師呼籲:「該吃的藥不要少,該停的食物別硬吞。」特別是許多長者誤認為吃藥會造成依賴性或傷腎,而未按時服藥,但事實上血糖藥、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壓藥物等而言,不遵醫囑使用,反而才會傷害血管、腎臟與大腦。至於「惜食」的部分,長輩沒想到的是,事後可能要耗費更多「成本」來維護健康,這些都是需要轉念的。
此外,她提醒糖友很容易合併肌少症,所以要注意蛋白質的攝取,非必要的話不建議長輩吃素,由於素食烹調方式可能太油、太甜或太多加工製品,加上若長期缺乏動物性蛋白質,就可能有肌少症風險。
失智症與糖尿病緊密相連:大腦的「第三型糖尿病」?
除了肌少症,失智症其實也與糖尿病密切相關,甚至有「失智是第三型糖尿病」或「大腦的糖尿病」之說。袁醫師解釋,糖尿病其實就是一種慢性發炎,會損害血管,常見與心血管、腎臟病及腦部退化相關,因為這正是人體血管密集的部位,所以兩者間確實存在關聯性。
袁瑋醫師指出,「糖化終產物(AGEs)」引起的發炎反應,正是破壞神經系統的元兇之一。確診糖尿病的中年或65歲以上糖友,可先前往醫院做一次基礎認知測驗,了解目前狀況,並可作為未來檢測參考的基準,之後可以每2、3年測一次,或在發現有明顯變化時進行檢測,這可以幫助糖友預防及掌控。
放寬心面對檢驗數字:關注趨勢,莫讓焦慮壓垮自己
袁瑋醫師強調,老後生活要放輕鬆去做健康生活的調整,「過度焦慮反而容易造成反效果」,因為壓力會導致「皮質醇」過高,進而刺激血糖、血壓升高。她看過許多家庭,兩代間在疾病控制上,因過度在乎或堅持而出現衝突,這其實是不必要的,檢驗報告要看的是變化和趨勢,且有些數據雖然呈現「紅字」,但其實不一定代表什麼。
不要認為都沒有紅字才是滿分或健康!「少一點控制,少一點求完美」,反而能讓身體進入更穩定的狀態,照顧者和被照顧者可以共同和醫生討論「紅字」的實質意義與改善方法,不要太過焦慮。

《大健康世代》拍攝現場,袁瑋醫師與梁惠雯主持人合影。(大健康世代提供)
創造「被需要」的任務:照護長者情感需求,找回生命價值
長者常感「老了沒用」,甚至出現情緒低落或憂鬱情形,袁瑋醫師分享,這當中包括生理和心理層面的原因,在生理方面,如心血管病變影響了腦部的情緒控制功能,所以有時感覺長輩怎麼講不通、想法比較僵化,其原因可能來自大腦功能的退化。還有一些是因為身體部位有疼痛,或視力、肌力變差,影響到活動力,進而越來越內縮、不愛出門。
心理層面的話,就建議家人可以幫忙長輩多設想一些目標與任務,讓老人家有生活重心,像是「年底要和孫子去韓國打高爾夫!」,這樣就可以開始訓練肌力;也可以負責照顧植物或養寵物,有很多瑣事讓長者「忙起來」,生活會比較有結構和方向,所以,「不讓他忙不見得好」。
健康計畫+社會連結 築起高齡者的「第三人生」
對於近來許多人談論的「健康老化」,主持人梁惠雯說:「高齡糖友也不應自絕於外」,對此袁瑋醫師表示相當認同。袁瑋醫師解釋,「健康老化的重點在『健康』,老化則是接納的概念」,高齡糖友首先要能夠接納自己的「老化」,但心態上應相信儘管如此還是能夠過得很好!
她進一步說明,每個人對「過得好」的定義不同,年輕時期可能覺得擁有成就、頭銜、財富……才是過得好,但在老年最重要是要讓生活過得有意義,可以想想自己能為別人做些什麼,當重心轉變到這上面時,就能重塑生命的價值,而不會整天只關注在檢測報告的數字上,好的人際關係、好的社會連結,才是值得「投資」的事情。
最後袁瑋醫師強調,高齡糖友「不要因為糖尿病就什麼都不敢吃、什麼都不敢動,這樣可能增加很多其他的風險」,在疾病控制上應該是尋求「全觀性的健康控制」,也就是說,除了血糖控制以外,生活的多元性跟平衡也很重要!放低標準,放寬心面對生活,善用社會資源,保持彈性與韌力,自能享受快樂的「第三人生」。
更多糖尿病相關資訊,請查詢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 記者:上報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