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數失智症可預防!專家揭「●●歲是延緩關鍵期」用5招可有效護腦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表示,2025年是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的第1年,不只面臨高齡長照及失智照護改革,同時還須因應少子化等人力資源挑戰。高齡長者常常受多種慢性疾病與共病纏身,透過早期健康管理介入,可有效延緩甚至預防失智症。
事實上,失智症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種因大腦損傷退化,出現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退化,影響記憶、思考、日常生活行為的症候群,從出現輕度症狀,逐漸惡化至中重度,病程進展速度及表現因人而異,可能受到遺傳、環境因素等多重影響,若能及早介入治療,對於延緩病程至關重要。
40歲是預防失智症起點
許志成說明,預計年底將發表首份《台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以流行病學為基礎,系統性整理出失智症風險因子,包括:代謝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中風後認知障礙、癲癇等共病,並考量空氣污染、感官剝奪、心理社會因素及生活型態影響,藉此提出失智症防治的政策建議。
許志成強調,40歲後就是預防失智症的黃金期,應及早掌握14項可控制的風險因子。《台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鎖定的衛教對象不只醫界,更包括醫院個管師、社區照護機構及民眾,將是台灣第1份完整的失智症風險管理工具。
「護腦5守則」控制14項風險因子
失智症可預防嗎?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失智研究與防治專家小組」召集人楊淵韓指出,根據《刺胳針》 2024年發表的研究,高達45%的失智症可透過控制14項風險因子來預防或延緩,其中,肥胖與糖尿病除了會導致慢性病與癌症外,更會在無形之中增加失智風險。
楊淵韓表示,研究證實,中年肥胖與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顯著升高,若能及早進行體重與血糖管理,將有助於降低發病率並延緩病程。為協助國人及早行動,《台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提出「護腦5守則」:
- 顧腰圍:避免肥胖,減少代謝症候群及失智風險。
- 控血糖:對於高齡長者來說,低血糖帶來的失智症風險甚至高於高血糖。
- 壓不衝:控制血壓,避免高血壓損傷腦血管。
- 脂不高: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減少動脈硬化與腦中風風險。
- 腎要好:腎功能越差,認知障礙發生率越高。
楊淵韓提醒,失智症其餘55%風險包括腎臟病、心衰竭、心房顫動、腦中風與癲癇等,皆與認知障礙高度相關,唯有透過慢性病管理、正確藥物治療與跨專業合作,才能有效延緩失智發生。
長照3.0二階擴大全年齡失智照護
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司長祝健芳表示,截至2024年底,失智症確診率已達67.61%,共有23.9萬名患者獲得診斷與服務,順利完成該年設定的67%目標。2025年目標則是朝「友善台灣777」邁進:
- 期望7成以上的失智症患者能獲得診斷與服務。
- 7成以上的家庭照顧者能接受支持與訓練。
- 7%的民眾能具備正確認知並展現友善態度。
祝健芳說明,《台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強調中年及早預防失智症的觀念,與長照3.0政策方向一致,政策以「健康老化、在地安老、安寧善終」為願景,提出8大目標,包括無縫銜接醫療與長照、導入智慧照顧、強化專業人力等,補強2.0不足。
祝健芳指出,目前第1階段已擴大外籍看護僱用規範,並設立失智共照中心及社區據點,依失能程度提供分流服務,結合全日型社區據點與醫院照護中重度患者,減輕家庭負擔。第2階段將於2026年上路,將取消失智症年齡限制,擴大服務50歲以下早發型失智患者,期望結合政府、慢病管理及社區資源,提前介入,降低家庭與社會長照壓力。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 記者:如肥胖與糖尿病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