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普發一萬元的憲政危機與政治算計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普發一萬元的爭議,終於拍板定案。行政院原本態度強硬,揚言要提出覆議,甚至聲請釋憲,理由是立法院逾越職權,不當干預財政政策。但隨著民意壓力與政治風險升高,加上823罷免投票在即,總統最後裁定「照單全收」,行政院則改口稱日後再尋求釋憲。這樣的轉折,說穿了,就是在憲政原則與政治算計之間,選擇向選票低頭。
憲法設計得很清楚,預算的編列與執行屬於行政權限,立法院只能審查、刪減,而不得增加支出。這是為了防止立法機關淪為「撒錢大會」,避免多數黨拿人民的錢來討好選民。這次立法院卻透過特別條例,明文要求行政機關普發現金,表面上繞開了憲法第七十條,實際上卻是立法院直接接管財政政策。這種「變相買票」的立法,無疑戕害憲政秩序。
歷史並不陌生。1990年,國民黨仍完全主政,國民黨籍立委便曾透過臨時提案,硬是加發公教人員年終獎金。行政院反對無效,最後還是通過。結果,大法官釋字第264號宣告違憲,明白指出立法院無權擅增支出。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民進黨主導的立法院換了個手法,仍是老把戲──只要討好民意,就不惜把憲法踩在腳下。
至於行政院與總統府為何「放行」?答案同樣赤裸。第一,823罷免投票逼近,若行政院硬起來擋錢,勢必被扣上「跟人民作對」的帽子,這樣的民怨會直指中央政府,反而成為罷免的阻力。於是,與其承擔怨氣,不如大撒鈔票買平靜。第二,對美關稅談判失利,產業前景堪憂,民生經濟壓力加劇。政府選擇普發現金,正好成為一帖止痛劑,轉移焦點,撫慰人心。換言之,這不是什麼為民謀福,而是標準的政治投機。
短期來看,人民或許滿心歡喜領到現金;但長期而言,憲政秩序正被蠶蝕。當年的年終獎金案,最終被大法官劃下界線。今日的一萬元,若被視為合法慣例,未來立法院只要掌握多數,隨時可以立法命令行政發錢。這等於打開了撒錢政治的潘朵拉盒子,財政紀律蕩然無存,行政權被架空。
普發一萬元,不只是撒錢而已,而是一場憲政沉淪的預演。民意不能凌駕憲政,更不能淪為政客買票的藉口。若憲法的底線一次次被突破,最後輸掉的不是一萬塊,而是整個國家的制度根基。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pexels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海水退去,誰沒穿褲子?台南水災揭穿民進黨的金錢遊戲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何啟聖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