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延續2/江安劇專照亮兩岸戲劇之路 攜手跨越時代的情感交流

文化延續2/江安劇專照亮兩岸戲劇之路 攜手跨越時代的情感交流
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於1939年抗戰期間遷至四川江安,在物資匱乏、動盪不安的歲月中,仍培育出一批戲劇菁英,影響日後兩岸戲劇發展史。圖為國立劇專江安紀念館。(圖/王小萌攝)

[周刊王CTWANT] 在動盪不安的抗戰時期,流離失所的人民難以找尋情緒出口,這時戲劇教育便誕生於江安,不僅融入西方戲劇文化,更透過舞台劇等演出反映現實、啟迪民智,江安戲劇專科培養出王生善、崔小萍、彭行才等眾多台灣戲劇菁英,也為兩岸戲劇教育長達數十年的文化交流拉開序幕。

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於1935年創立於南京,首任校長為余上沅,戰爭爆發後,該校於1939年遷至四川江安。在戰爭硝煙中,江安國立劇專致力於培養表演、導演、舞台設計、編劇等綜合型戲劇人才,並融合傳統戲曲與西方話劇理念。

江安國立劇專校長余上沅堅守教學崗位,在當時戰亂時期提升了「戲子」的社會地位;教務主任曹禺親自導演學生演出,組織巡迴劇團;更有吳祖光、焦菊隱、黃佐臨等先後任教,這些師資多為當時劇壇名家,傳授劇本創作、文學理論、表演技巧等範疇,培養一行後代重要人才。

不只多位劇壇名家任教,更有知名才子梁實秋等人擔任客座教授,莎士比亞經典之作《哈姆雷特》第一次在中國以中文公演,用的便是梁實秋的劇本,也讓西方現代表演藝術進入民眾生活。劇專生當時上演中外劇目超過200部,包含《鳳凰城》、《北京人》、《岳飛》等作品,學生更透過宣傳、演出,形式不拘於舞台劇、木偶戲、諧劇、茶館劇等,讓江安民眾從思想上得到改變。

國立劇專史料江安陳列館館長張毅表示,當初劇專師生的開放作風打開了當地民眾的封建思想,曾有吳祖光帶領男女學生到江安的淯江河游泳,其中女學生付慧珍在當時發明了「三點式泳衣」,也就是現在的比基尼,一度引發「得罪龍王造成乾旱」的謬論。不過戲劇也改變了江安人的風氣,當時開始逐漸流行「西式婚禮」,男女穿上婚紗、西裝,這在過去是未曾見過的。


文化延續2/江安劇專照亮兩岸戲劇之路 攜手跨越時代的情感交流
國立劇專史料江安陳列館館長張毅回憶,當年劇專師生不僅將西方戲劇文化引入江安,更啟發當地民眾逐步擺脫封建思想。(圖/王小萌攝)

江安劇專培育了謝晉、劉厚生、王生善、崔小萍等戲劇人才,他們於1949年後遷來台灣,對60年代台灣戲劇、廣播劇產生重大影響。王生善來台後於中國文化大學開創戲劇系,帶領學生參與莎士比亞作品排演;而崔小萍在台也任教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貢獻於台灣劇場教育。


文化延續2/江安劇專照亮兩岸戲劇之路 攜手跨越時代的情感交流
江安劇專培養出王生善、崔小萍等戲劇人才,遷台後於台灣藝術大學等校任教,成為台灣戲劇教育的奠基者,也為兩岸文化交流開啟新契機。圖為台藝大師生與重慶大學於江安國立劇專紀念館展開交流活動,延續歷史情緣。(圖/王小萌翻攝)

張毅指出,國立劇專與台灣戲劇人、戲劇文化的關係十分深遠,自2015年起,國立劇專與台藝大等學校搭起溝通橋樑,2017年起舉辦的「江安國立劇專戲劇活動週」,幾乎每年台藝大的老師及學生都到江安,開啟兩岸文化交流渠道。而這幾十年來,也陸續都有在台灣的校友或校友後代,前來重溫在江安學習的歲月。

他強調,江安國立劇專不僅僅是學校,更見證了當時的戰爭苦難,劇專雖誕生於危難中,培養的人才卻在兩岸開花結果,成為戲劇方面的瑰寶,也加深了江安與台灣間的深厚緣分。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