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解方x公民對談北部場 探討環境預審制度與第三方查核

環境法律人協會24日在環境部舉辦北部場「環評解方x公民對談」公民論壇,此為環評制度總體檢的系列活動。律師張譽尹指出,環境部被迫超越專業進行價值權衡,導致政治責任與司法監督落空,短期首要解方是推動「環境預審制度」強化主管機關角色;同時討論顧問公司第三方查核、導入數位雙生與國家環境資料庫等措施。論壇將彙整全台成果,於10月中下旬提出環評制度精進建議。



環評解方x公民對談北部場 探討環境預審制度與第三方查核

「環評解方x公民對談」公民論壇,律師張譽尹開場。攝影:鍾依靜。


從個案到政策環評 關鍵議題總體檢


張譽尹解釋,第一階段環評總體檢已透過400份問卷調查、四場公民咖啡館以及二場專家學者大會,廣泛蒐集各界意見,共同指認出環評制度的關鍵議題。


第二階段經過三場專家學者會議延續並深化關鍵議題,逐步形成初步解方;為檢視與修正,規劃舉辦四場「環評解方x公民對談」,以分桌討論蒐集北、中、南、東四地意見,確保多元參與,成果將作為環評制度改革的依據。


本次論壇以「四節課」檢視核心面向:從個案環評的垂直與水平面向、適用範圍與程序機制,到審查後的替代方案、減緩措施及成效控管,再到政策環評的法律位階與個案銜接。



環評解方x公民對談北部場 探討環境預審制度與第三方查核

小組討論。攝影:鍾依靜。


張譽尹:預審制度可加重主管機關環境意識


張譽尹指出,現行環評制度存在多重困境,環境部被迫超越專業進行價值權衡,取代應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決策責任,讓政治責任與司法監督落空。環評的否決制更使環境部角色錯置,環評結論被誤認為「前置許可」,與開發許可混淆,造成制度與法律定位混亂。


張譽尹認為,短期改革的首要解方是推動「環境預審制度」,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不再只是「文件轉送者」,而必須在收件時,就釐清各相關機關的法定要件與審查重點,並提出包含風險評估與價值權衡的預審意見。以大型旅館開發案為例,主管機關交通部觀光署應具備最終決策者的思維,主動與內政部、農業部等相關部會協調海岸管理、水土保持等問題,培養決策能力與環境意識,避免僅將案件轉送環境部審查。


不過,張譽尹坦言,要達到此目標至少需20至30年,「因為前面的第一輪環評法,我們也是要走了30年,要慢慢的去調整這個遊戲規則,就人、機關、參與者的慣性而言,我想大概要同等的時間累積。」


律師蔡雅瀅則補充,短期改革不應僅以時間衡量,而在於主管機關能否真正具備「環境意識」,若進展順利,5至10年內即可進入中長期改革階段。



環評解方x公民對談北部場 探討環境預審制度與第三方查核

現行環評報告多由開發單位聘請顧問公司撰寫,因報酬與審查通過結果緊密綁定,顧問公司傾向迎合開發立場,導致資訊揭露不足,甚至偏誤。攝影:鍾依靜。


中油代表指出,若將權責完全移交給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恐出現部會間「踢皮球」的情況,各單位互推責任,權責分工成為重大隱憂。中油也擔心短期措施影響開發案進度,即便假設有第三方獨立環評研究機構「環境署」,並召集各部會人士,也恐讓「環境署」淪為第二個環境部。張譽尹總結時強調,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界線必須切分清楚,才能避免責任落空。


環評報告書品質不齊如何解決?


張譽尹指出,現行環評案件多由開發單位聘請顧問公司負責撰寫環評報告書,但被質疑缺乏第三方與公民查核。張譽尹提出兩種模式:一是繼續由開發單位聘用,但引入第三方與公民查核機制;二是改由環境部統一聘請顧問公司。台北市代表指出,第二種模式需透過招標或工程指派,雖可降低利益糾葛,但價格固定、流程冗長,恐造成市場僵化,顧問公司可能只願意承接特定案場,如離岸風電。


中油代表與交通部代表則說明,目前顧問公司遴選依「金額與規格」決定,交通部多透過招標並寫明條件,中油則提到案子最後階段付款僅占15%,顯示制度仍待完善。國家環境研究院則提出導入「數位雙生」技術,建立開放性的模擬數據與國家環境資料庫,掌握生態狀況與預測族群變化,避免後端的資料斷層。


張譽尹指出,數位雙生可模擬未來開發情境,並持續更新環境現況資料庫;同時,減緩措施作為環評核心須有標準化驗證機制;「有條件通過」的環評結論則可在確保追蹤考核機制下,增加環評的彈性與廣度。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