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大腦動靜脈畸形症狀:易混淆

醫師表示,以腦血管病變來說,與巴金森氏症在臨床表現上常有相似之處。(示意圖/取自Pexels)
[NOWnews今日新聞] 一名85歲爺爺身體硬朗、思緒也清晰,甚至可自主出國。但後來出現記憶退化、走路緩慢,甚至需要坐輪椅,原先以為是巴金森氏症,進一步檢查發現是大腦動靜脈畸形引起退化。會診神經影像科後,執行導管式腦血管栓塞術,一個月後病患步態與認知功能大幅提升,目前定期回診追蹤中。
隨著社會人口老化,長者常見的健康問題,包括視力與聽覺減退、憂鬱、失禁、骨質疏鬆、跌倒及多重用藥等。年齡的增加也伴隨神經功能逐漸退化,進而引發如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常見疾病,或出現神經血管病變,使大腦在運動控制、認知及情緒調節方面的能力下降,對長者的生活品質造成顯著影響。
台北慈濟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劉修勳提到,以腦血管病變來說,與巴金森氏症在臨床表現上常有相似之處,如動作遲緩、步態不穩、手部顫抖或僵硬等症狀,因此容易在早期被混淆,造成診斷困難。
劉修勳指出,基於上述特徵,個案初期被懷疑是巴金森氏症,但因為病程發生僅3個月,退化速度明顯過快,這與典型神經退化性疾病不相符,才警覺可能另有病因。
大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腦血管病變,劉修勳解釋,因微血管的發育不全或缺失,讓高壓的動脈血直接湧入靜脈,造成腦壓升高並影響腦細胞功能,全球盛行率小於0.01%,相當罕見。
劉修勳提到,當其壓迫到額葉,可能出現反應遲鈍、判斷力下降或個性改變;顳葉部分則會引起記憶退化或語言理解困難;若是基底核與神經迴路受到干擾,則可能出現走路緩慢、動作僵硬等狀況,病人可能出現與巴金森氏症相似表現。
大腦動靜脈畸形未及時治療 醫示警:恐腦出血
若未能及時發現與治療,異常血管隨時可能破裂,導致腦出血,甚至造成半身癱瘓或危及生命,因此及早診斷與介入非常關鍵。
劉修勳說,臨床上,大腦動靜脈畸形主要透過腦部超音波、核磁共振及血管攝影檢查進行診斷,並透過導管栓塞術阻斷異常血流,降低並改善因腦功能受影響而出現的行為、認知問題,術後仍需接受長期影像追蹤,確保血管完整栓塞。
隨著年齡增長,長者出現功能退化是常見現象,但除了注意飲食均衡外,也要定期運動,照顧身體健康。劉修勳提醒,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多觀察家中長輩的行為與認知變化,若發現上述異常,應及時前往相關科別檢查,避免延誤治療時機,也能大幅提升長者生活品質。
相關新聞
她看演唱會搭捷運突暈倒!三條冠狀動脈塞住 醫:心肌梗塞年輕化
25歲女直播主怕掉粉!憋尿5小時「血尿」就醫
一顆蛋黃酥=一碗滷肉飯!6類人吃柚子注意 恐釀不良反應
- 記者:nownews
- 更多生活新聞 »